翌日,卯時正刻,鐘聲準時響起,宮門緩緩開啟,文武百官陸續進入永昌殿。
群臣竊竊私語,一邊低聲討論著昨日的決策和今日可能的議題,一邊等待著皇帝的到來。楚臨丞站在首位,微眯著眼,一言不發,裴渙的話語猶在耳邊迴響。
不多時,劉閔在一眾內侍的簇擁下步入大殿,群臣跪拜行禮,高呼萬歲。
“眾卿平身。”劉閔坐上龍椅,目光掃過眾臣,最終停留在楚臨丞身上。
群臣起身,分列兩側。劉閔的目光也悄然離開,朗聲說道:“昨日朕已下旨,命調各地兵馬全力圍剿叛軍,今日便是要商討具體的行動計劃。兵部,你們有何安排?”
“啟稟陛下,臣等已連夜商討出一份作戰計劃。”秦安道出列,拱手行禮,而後從袖中取出一卷帛書,徐徐展開,“冀州七郡,由冀北定安、興安、永安三郡抽調府兵六萬,冀西恆平、婁襄二郡,以及冀中漁陽、臨鄉二郡共調兵十四萬,合大軍二十萬,由兵部直接指揮,兵分三路,一路過臨鄉直取曲陽,另兩路向東西展開,一來防止沿途有宵小趁機作祟,二來可與中路軍對曲陽形成鉗形攻勢。”
他將絹帛交給石念及,繼續說道,“而幽州和豫州戰事,因羅不辭與武思惟皆有持節之權,兵部只需為二將做好後應,免其後顧之憂即可。”
石念及將絹帛奉上,劉閔接過看了看,不住點頭。上面詳細記錄著七郡六十三縣的調兵情況,包括調走多少,還剩多少,以及調走後各郡縣的城防力量能應對多大的衝擊。除此之外,二十萬大軍的行軍路線,以及戰馬軍械,糧草餉銀等軍需也列舉的事無鉅細。
“嗯,不錯,此計劃甚合朕意。”劉閔目光中透露出滿意之色,“武思惟與羅不辭皆是我朝良將,有道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朕高坐朝堂,前線情況不甚清楚,豫州與幽州的戰事全權交給他們就好。”
“陛下運籌帷幄,是我朝之福。”秦安道抓住時機恭維了一句。
劉閔微微頷首,目光又落到楚臨丞身上:“楚相,你以為如何?”
楚臨丞臉色微變,深吸一口氣,出列奏道:“陛下聖明獨斷,老臣願全力支援,為平定叛亂,重整天下竭盡全力。”
此言一出,群臣譁然。尤其是盧公亮等人更是一臉詫異,昨日楚臨丞還極力勸諫,今日卻突然轉變態度,這難免讓許多人感到意外。
劉閔同樣一怔,但很快便將心中疑惑壓了下去,臉色也立時恢復了平靜:“楚相能明白朕的苦心,甚好。”
他深深地看了一眼楚臨丞,隨即又將目光挪向其他臣子,“諸卿,議一議吧,誰可為將?”
盧公亮連忙出列,拱手道:“陛下,楚相年邁,尚有如此決心,臣雖不才,也曾隨先帝征討四方,如今也當為陛下分憂。臣請隨軍出征,以盡綿薄之力。”
劉閔微微皺眉,盧公亮的野心他不是不知,但此刻正是用人之際,他需要權衡利弊。
正猶豫間,裴渙也出列奏道:“陛下,臣以為盧相乃國之棟樑,領兵出征正當其時。但臣也有一言,望陛下明察。”
“講。”劉閔道。
裴渙說道:“全國兵力如此調動,國庫必將吃緊,百姓亦會受苦。臣以為在調兵遣將的同時,也應減輕賦稅,開倉放糧,以安民心。”
“嗯……”劉閔沉吟道,“裴相所言有理,朕會著戶部擬出一個章程,減輕百姓負擔。”
“陛下聖明,另外……”裴渙頓了頓,接著又說,“此次叛亂,與各地官員的腐敗和無能不無關係。臣請陛下藉此機會,肅清吏治,對各地官員進行審查,清除那些貪汙腐敗、無能失職的官員,提拔那些有能力、有擔當的人才,以重振朝綱。”
劉閔眼中閃過一絲精光,這個建議可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