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武,皇太孫如何無能,最主要的就是因為那部《永樂大典》!”
這句話就是丁八爺故事的開場白。
“不對呀,沒有靖難之前,朱棣還不是皇帝,那時還沒有《永樂大典》!”
這句是阿狸姑娘對故事的疑問,對開篇的疑問,整個故事當中她也只提出了這一個疑問。
原來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雖然一掃了外八行,但他也清楚外八行不僅僅是改朝換代的開國功勳,同時也是守土固疆的國之棟樑。他為保朱家的江山滅了外八行,但卻不能讓外八行的手藝從此失傳天下。
而且在沈萬三的活動下,外八行門人並沒有被誅絕,過些年早晚有一天會重整旗鼓,死灰復燃的。
為了決絕這些,朱元璋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編一部書,集歷史、文化眾多類於一體的書。在這部書中他抹去了外八行門人在歷史中所有的功勞,歷史上外門行的門人,在新修訂的史書中全部被抹去了身份。這樣即便這些行當中人再出現,也不會被重視了。同時他還為這些行當安了一個名字——外門行,他先將這類行當歸類到底下之中,在百姓心裡先豎立起一個鄙夷的念頭。外八行的名稱也就是那時正式有的。
滅之必滅,守之必留,外八行的手藝也不能就這樣消失,早在準備驅逐滅盡外八行之前,朱元璋就為幫其開國的那些異人整技成書,說是要為其光大門楣發展行當,誰知紙成之時就是他們門滅之日。
只有當時的千門主將劉基看出端倪,草草地留下《百戰奇略》應付朱老頭,自己帶著千門的將才辭官而去。不過當時千門班底也不齊全,像脫謠提等將都是臨時工,他們見朱元璋坐穩了龍庭,認為自己正是榮華富貴之時,不肯離開,最後都送了性命。
但朱元璋編書為何最後卻成了《永樂大典》而不是《洪武大典》?原來朱元璋雖然知道此事重要必須做,但還有一件比編書更重要的等著他,那就是幹好這個皇帝……如何才能坐得長久這雖然是個必須考慮的問題,但眼下如何能坐住才是最重要的,事有緩急,編書改史便拖了下來。
自己去研究如何才能當好皇帝,這個活就留給了兒子朱棣。
當朱棣做好這些之後!老爹掛了,傷心之餘想到了手中的籌碼。
“皇位我來了。”朱棣拿著《永樂大典》中記載著外八行技巧的八卷草稿信心十足地說。
後面的事情阿狸也想明白了,朱棣當了皇帝,有了盛世,有了大典。世界上沒有了外八行,大明朝終於可以萬世千秋了。
“可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看到了。”丁八爺說到這裡的時候臉上的笑意讓阿狸很費解,不知乾爹的笑是要表示惋惜,還是在幸災樂禍。
“那最後《永樂大典》哪裡去了?這種東西就算儲存了下來也應該在博物館,我們在找什麼?還有一點我沒想通,我們找來幹嗎?上面記載的東西很有用?”阿狸聽完這些迫不及待地將所有的疑問都拋了出來。
丁八爺笑著指了指身後,阿狸急忙將摺疊軟床的床頭抬起,為乾爹擺了一個舒服的角度。
丁八爺滿意地靠了下去,閉上了雙眼。阿狸坐上前去為老爺子按摩太陽穴。
“外八門的殘餘門人被沈萬三救了下來,朱元璋惱這個老富豪與自己作對,於是抄了沈萬三的家。沈家後人為了報復大明朝,就打起了這部書的主意,其實也不全是沈家的報復,還有殘餘外門行的復仇。”
阿狸停住雙手道:“他們偷走了《永樂大典》?”
丁八爺睜眼看了她一眼,隨後又閉上搖了搖頭,阿狸馬上繼續按了起來。只聽丁八道:“如果是偷了,現在我們還哪裡用得著找。他們燒了《永樂大典》!”
“啊?”丁八這麼一說阿狸就更不明白了,既然《永樂大典》已經被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