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每一段冒險都有終點(完結) (第2/5頁)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無刪減 晨星LL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更突出的企業了。
技術含量比它高的要麼比它貴一大截,要麼產能不足。而價格比它便宜的要麼技術差了不止一點半點,拿不到訂單產能自然也就上不去了。
總之,這些深耕於各自細分領域的航天公司,在來自學院、避難所、企業技術的助推以及充分的競爭之下,形成了一條條龐大的供應鏈網路。
它們就像工蜂一樣,孜孜不倦的分解著從太空電梯輸入地表的資源,並在將其加工成拉格朗日點星港所需要的中間態產物之後,透過太空電梯發射到同步軌道上,在那裡的空間港口打包裝上運輸船,最終集中發射前往拉格朗日點。
這條東拼西湊出來的供應鏈雖然遠比不上戰前時代的全面,卻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譬如“靈活”。
舉一個通俗且不恰當的例子,戰前時代的供應鏈就好像一臺擺滿工具箱的車間,裡面光是可更換的螺絲刀頭都有上千個型號,並且分別針對了不同的應用場景。
而新紀元的供應鏈則是一把“能用來擰螺絲的錘子”,雖然沒有上千個可更換的螺絲刀頭,甚至壓根就沒法換,但這件工具卻可以毫無違和感的對付幾百個應用場景。
前者雖然在規模化製造上有著絕對的成本與效率優勢,不過其本身卻脆弱的像玻璃做的一摔就壞。
而後者雖然在規模化的製造上稍有劣勢,但其本身卻有著如橡皮泥一般的韌性,就像老式的電視機一樣,原本壞掉的地方踢一腳說不定反而修好了。
在這樣的情況,即便拉格朗日點星港的產能沒有恢復到戰前水準,能在下餃子似的造一大堆軍艦的同時順手還造一艘“致遠號”殖民艦用用,卻獲得了整合全部生產力集中在一艘星艦身上的能力。
也正是因此,這艘星艦無論是體積還是功能的全面,都超越了繁榮紀元時期任意一艘星艦,成為了人類文明史上新的里程碑。
而就在學院的“真理號”殖民艦完工的同一時間,聯盟的航天產業鏈以及太空資源開採也終於發展到了相對成熟的水準!
除去小行星帶上的採礦站之外,聯盟還在人聯時代火星殖民地的廢墟上建立了一支百人規模的修理站與科研考察站。
至此,楚光在黏共體會議上提出的“太陽系復興計劃”也順利地進入了第一階段的中期,人類文明收復人聯時期疆界以及重返柯伊伯帶指日可待!
……
太空電梯盡頭的空間站。
兩年半前那裡還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軌道防禦平臺,而如今那座炮管林立的堡壘四周已經被大大小小的空間艙填滿。
那些空間艙有的是合金熔鍊車間,亦或者自動化生產單元。
還有的則是地表實驗室租用的實驗設施,亦或者航天工作人員居住的生活單元。
和舊時代的空間站不同。
這些建成於新紀元的空間站點大多沒有裝備調節重心的配重杆,也沒有不斷旋轉的配重灌置。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建成於繁榮時期前中期的空間站大多都得依靠自旋來提供“由離心力模擬的重力”,而對於新紀元的人們來說,直接透過重力生成裝置來產生“人造重力”是更經濟可靠的選擇,並且能節省大量空間。
隨著時代的發展,舊的生活方式總會慢慢變成歷史。
包括太空電梯。
哪怕是在極度發達的繁榮紀元,這種沒有“鎖鏈”牽引的反重力電梯,聽起來也與科幻小說無異,但在新紀元卻被變成了現實。
那銀白色的空間構造沿著軌道蔓延了十數公里,遠遠望去就像一枚漂浮在蔚藍色星球旁邊的蒲公英。
一艘艘稜柱狀的升降梯沿著看不見的軌道往復穿梭在那“蒲公英”的傘葉與地表之間,將人們從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