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獲得足夠的糧食,還得要有新的作物才行,而新的作物便是紅薯、馬鈴薯和玉米,這幾樣東西他前世沒少吃,不但能夠吃飽,還能長期食用,是代替糧食水稻和小麥最好的作物。

“紅薯?將軍說的莫非是番薯吧?”商八想了半晌,才試探著問道。

“你見過番薯?”林東有些驚訝,不過轉念一想便明白過來,按照歷史記載,這些糧食作物正是在明末的時候傳入中國的,明代農學家徐光啟在其著作《農政全書》就對紅薯的緣由有著詳細記載,而玉米則比紅薯更早傳入中國,根據明代的縣誌記載,玉米是在1531年傳到廣西一帶。

只不過那時候不受重視,才沒有及時得到推廣,殊不知這些不受重視的作物產量非常高,就拿紅薯為例,一畝紅薯一年下來產量能達到上千斤,足夠養活一家人。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些作物對環境的要求不高,不像稻、黍、稷、麥、菽這些作物一般對生長的環境都要求極高,稍微碰上個旱災或洪澇,那就意味著百姓將面臨顆粒無收的現實,但玉米和紅薯就不一樣了,它就跟農村的孩子起名字一樣,越不好聽的名字越容易養活。

像紅薯和玉米這種既耐寒又耐旱的農作物,百姓只需在適宜的時節將它們種在地裡就行,不用像水稻那樣澆灌大量的水。

直到康熙年間,番薯、玉米、土豆之類的作物才得到大範圍推廣。正是這些作物的大面積推廣,糧食大豐收,才造就了康乾盛世的到來,要不然老百姓連吃都吃不飽,哪裡有力氣去發展人口?

“不錯,莫非你也見過?”林東一臉驚喜的問道。

“好幾年前在一個外國人手裡見過,不過那時候不知道這些東西有何作用,所以並未購買。”商八答道。

“既然你曾經見過那就好辦了,你在外面經商的時候多留心就是,一旦見到,便立即將其收購回來,我有大用。”

“是,將軍!”商八點了點頭。

現在林東已經著手建造鐵廠,再過兩三個月鐵廠就能建好,現在出去採購,等鐵礦運過來正好合適。

按照計劃明日他便要離開海東去聯絡鐵礦的事情,這次出去正好順帶尋找一下這些糧食作物種子。

安排好了百姓,林東又去了一趟漣河,巴爾多兩人正在這裡建設工廠。

見林東到來,兩人立刻迎了上來。

“工廠建設的怎樣?”

“將軍放心,再過一個月就能開始生產火槍了,不過我還缺少些會的工人。”巴爾多道。

“你是說鐵匠吧?”

“不錯,就是鐵匠。”巴爾多思索了一陣才道。

“這個交給我,你們儘快將鐵廠和兵工廠建好就行。”林東說道。

巴爾多兩人點頭道:“那我們就放心了。”

朐山縣城以東,一處低矮的民房外支起一個簡易的雨篷,兩名鐵匠正在雨篷下面叮叮噹噹的敲打著一塊燒的火紅的鐵塊。

這兩人姓李,是一對父子,李家乃是匠戶,打他們出生便註定了他們一生的命運。

“爹,我們休息一下吧。”見鐵塊漸漸冷卻了下來,那名年輕的男子說道。

這名年輕男子名叫李勤,他十五六歲,力氣尚未長成,自然沒有父親長年累月鍛煉出來的耐力。

“好,我們就先休息一下。”老漢見十幾歲的兒子滿頭是汗,把鐵塊往火爐中一塞,心中暗歎一聲道。

李勤一喜,當即找了處地方坐下。

“李老三,你欠我的錢該還了吧。”就在這時,一名男子一步三搖的走了過來,遠遠的便喊了起來,這名男子名叫申小剛,是朐山縣有名的惡霸,人稱鬼見愁。

原本鐵匠鋪外還有幾人圍觀,見這群惡霸進來,一個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