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也是一斤乾貨換兩斤粗糧。
新鮮海貨曬乾,三斤也只得一斤多幹活。換而言之,新鮮海貨三斤才能換得兩斤粗糧!
這是他們佔了便宜啊!
老餘褶子的臉,總算在唐臧月面前露出笑容來。
“老夫人厚道,我們明日一定捕些個頭大的給您,絕不糊弄您!”
“行,有你這話我就放心了,先秤吧。”
古代是有秤砣這樣的計量工具。
老餘身後的年輕人,撈起活蹦亂跳的海鮮進簍子裡,過濾掉水後,用秤砣稱好報數,還有一個灰頭滿面的婦人在那裡計數。
稱完的海鮮,重新扔回水桶,保證新鮮度。
唐臧月也在記數,用的是個心算技巧。畢竟雙方都是頭一次合作,得留個心眼。
待婦人對她報了個數,和心中的一樣,唐臧月便點頭道:“行,你們有裝糧食的袋子沒?”
“有有有。”
連著乾貨一起,交易完成,年輕人和老餘將水桶幫忙扛上馬車。
老餘:“老夫人,還得勞煩你將桶子歸還。”
海民窮,她理解。
唐臧月點頭,“知曉了,明日給你還回來。不過……”
“不過?”
“我只在臨榆待上幾日,按照你們今日的打撈速度……有些慢啊。”
“老夫人的意思是?”
“不若你給其他村子也吱個聲?然後,給我個地址,我挨個兒去收?”
老餘沒有猶豫,道:“只要新鮮貨?”
“自然。”
老餘放下心來,“行,明日我會讓家中幾個腳程快的孩子去吱個聲,給了回覆再答老夫人。老夫人住在離驛站不遠的那家客棧,是吧?”
唐臧月點頭,“對。”
臨榆雖窮,但人很團結,外商頭一次來收購,海民便達成協議,不管誰來,都是統一價格。因為他們知曉,給這些外人惡性競爭的機會,等一家獨大了,到時就該他們被壓榨了。
這些,原本他們不懂,是驛站一位提醒,他們才瞭解其中利害,也都罵這些商人奸詐。
所以,唐臧月要其他村的新鮮貨,老餘沒說好也沒說不好。這片海域本就是老天爺的,一起捕撈,能者多勞。
只是,下次這位老夫人還要來,他得提前挖塊地兒養著這些海貨,這樣一來,能有更多糧食,家中孩子和其他村民就能吃飽飯了。
待馬車一走,老餘對兒媳道:“去,讓村民們都過來,分糧了。”
“好。”
婦女拔腿就跑,邊跑邊吆喝:“分糧了分糧了!”
今日是時間緊,所以撈的海鮮不多,分在每家每戶頭上也就十幾斤罷了。
但明日趕早,家中婦孺等海潮褪去,在海邊撿些蛤蜊牡蠣啥的,看看這位要不要一同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