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線杆。

源三村的人把這裡叫做“濟王灘”。

在傳統地名用字中,尾字往往都有具象的意義,比如,“堡”代表著人口聚集之地,“窪”一聽便是地勢低矮之地,而“灘”,十之七八人跡罕至。

蘇清石怎也想不到,魏東來會帶自己來這裡,但這恰也說明,他非常瞭解自己當下的處境,瞭解錢的窘迫。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多個方向的考慮,這裡雖然偏遠,但優勢也顯而易見,這讓蘇清石心懷感激。

出現在蘇清石面前的,曾經是一處榨油廠,裝置早已被搬空。最讓人亮眼的就是地方屬實夠大,粗略看來,八百平都不止。

走在廠房內,魏東來說道:“不瞞你說,我最早就打算選在這裡,也和村委那邊打了招呼,所以他們的資料中並沒有這裡。我那時想著離我家老爺子遠點最好,後來他風頭調轉了,無論如何不讓我走得這麼偏僻。”

“五哥,這裡租金怎麼說?”

“一年八百,就能拿下。”

蘇清石心動了。

“清石,這裡最大的問題無非是通勤,以我的建議,你可以僱拖拉機來往接送。車輛早晚兩趟不必一直守著,不耽誤他們的農事,加上到渡口的運輸成本,我算了算一年有三百多塊錢足夠了。我們做的燈飾,村子裡的人是不會買的,所以說廠區的位置,並不像鎮裡那麼重要。”

蘇清石點頭稱是,接下來他在廠房裡看了又看,越發為這片空間的遊刃有餘所動心。雖然有諸多不方便,但正如魏東來所說,當下之事像是借雞生蛋,混得怎麼樣還得看蛋的前景。

從蘇清石的神情中,魏東來基本瞭然對方的思量,而如此快速的內心有定,不得不讓魏東來刮目相看。

這人從一開始便沒有挑挑揀揀,只要能以緊緊巴巴的手頭,得一個安身立命之地,沒有什麼不能忍受。

這段時間的魏東來,深覺創業之艱,不認可不理解更不看好。在許多村人看來,這樣悶頭在村子裡做東西,是和賣雞蛋、賣冰棒一樣的提籃小買賣。

可要是做個對比,蘇清石比自己更不容易,拋去別的都不談,一萬塊錢和六萬塊錢能變出的東西,一個人和一夥人能趟出來的路,都是不同的概念。

真要說的話,他此時才是看到了真正的魄力。

而對蘇清石來說,膽識魄力之類的詞太大了,他只是一個順風順水不肯走,背水一戰方覺心慌,又強自讓心神安定下來的不安分青年罷了。

所以他告誡自己,有路當行,切莫矯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