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二十年窮小子忽然得知自己竟然是富豪唯一私生子的既視感。
“那麼……郭工程師,不知道這個海之星系統,預計什麼時候能定型服役,或者至少造個樣機出來?”
這次提問的人明顯之前並不知道這些細節,因此連聲音都興奮得有些顫抖。
“按照立項時候的規劃,10年左右定型。”
郭林的回答不假思索,但隨即抬頭看了一眼坐在對面的常浩南,猶豫了一下:
“要是按照比較樂觀的情況估計,大概……還可以縮短個幾年。”
其實剛剛回想起認識常浩南以來發生的種種事情,郭林的感覺是這東西要是能讓對方參與,保守估計有個四五年時間就能拿下來。
這個時間主要也是因為準備用來做測試的那艘綜合試驗艦目前還在船廠裡面不知道啥時候能交付,並且中間的改裝、原型機制造等流程所需要的時間是沒辦法壓縮的,否則恐怕更短。
但想歸想,他不可能越俎代庖,替常浩南做這個決定,畢竟後者現在看上去也是分身乏術,又是航空工業系統的人,不可能拋棄本職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偉大的電子和船舶事業中來……
“十年啊……”
雖然從理智上講,這個時間應該算是相當合理的,畢竟當年美國開發宙斯盾都用了12年時間呢,但畢竟剛剛已經畫了個幾乎完美的大餅,現在卻得知連做餅的小麥都還沒種出來,需要等10年才能吃到,多少會有一些失落。
就連楊書玉都有這樣的感覺。
於是他又有些不甘心地詢問道:
“那如果我們降低一些技術要求,比如可以暫時先用著無源相控陣天線,那有沒有可能縮短一些研發時間,先讓部隊有個東西用著?”
這個思路基本就是小步快跑,這裡的人都很熟悉了。
然而郭林聽過之後直接搖頭:
“不能,實際上,雖然有源陣比無源陣更加領先,但二者在技術上其實算兩個不同方向的分支,並不在同一條線上,我們電科集團在電掃描領域從起步就走在有源陣的方向上,要是現在回頭去搞無源陣,反而會分散研發力量。”
“並且現在海之星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也不在有源陣上面,而是一些更加基礎的部分,比如最基本的,天線陣面結構需要一個複合材料箱體,內部使用鋁蜂窩夾芯板和鋁合金橫隔板,給t/r元件分隔出幾千個蜂巢狀的菱形空間,複合材料和鋁合金件之間要採用大直徑的鋁合金緊韌體鉚接,而這些過程我們現在一個都完成不了。”
“再比如天線陣面的反射面板,是整個相控陣雷達結構的基準,製造這個東西需要一塊4米*4米的鋁合金坯料,目前的方案只能是從薩馬拉鋁廠進口,但俄鋁的標號和我們過去習慣採用的美鋁標號不同,又要重新估算它的力學效能,或者也可以用兩塊國產4米*2米的δ70鋁板拼焊,但焊接要求又不達標……”
哪怕只是聽這郭林描述這些問題,在場一眾軍官都紛紛表示頭大。
顯然,這裡面涉及到的工程問題複雜程度遠超常人所想,絕不是一個能靠短時間內加班加點搞出來的東西。
之前王曉模和常浩南聊起預警機設計方案的時候就說起來過,目前國內只能透過人工銑削的辦法加工相控陣雷達陣面所需的高矽鋁合金,加工效率和良品率都一般,對於平衡木或者楔尾天線來說算差強人意。
現在346雷達的方形天線面積至少是空警200的三倍,然後一艘船就要4面……
單靠手活恐怕是不太行。
實際上,郭林沒有說的是,這些加工問題還只能算海之星專案面臨的困難中相對沒那麼複雜的。
更麻煩的地方在於設計。
不過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