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作戰方式。

所以訓練大綱裡面,機炮對空對地射擊都佔據了相當大的份額。

你現在搞出一種沒有機炮的飛機,那就意味著要麼更新訓練標準,要麼把電子戰飛機作為一種新的飛機類別,弄個全新的大綱出來。

訓練標準涉及到考核標準,考核標準又涉及到考核成績,而在和平年代,考核成績則跟評獎評優、職務晉升等一系列人事工作強相關。

總之牽一髮而動全身,遠不是一句“沒有機炮那就不練了”能概括的。

“眼光放長遠一點嘛,現在又不是70年代了,導彈相比當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說也不可能讓電子戰飛機搞格鬥。”

常浩南當然知道這裡面的彎彎繞,但隨著航空兵作戰的複雜程度不斷提高,更靈活的訓練和組織方式勢在必行。

實在不行的話,還可以把這架獨苗飛機的編制先跟北海艦隊的那幾架運8平臺特種機丟在一起。

總之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唐長鴻扶著飛機側面低頭思考了一下。

一方面常浩南說的確實有道理,並且近些年海空軍的航空兵也確實都有戰法訓法更新的意思。

另一方面也確實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案了。

殲轟7的起落架艙設計在機身裡面,好處是騰出了機翼空間給大尺寸的彈藥,缺點就是佔據了相當大一部分機體空間。

實在已經找不出空閒地方了。

如果不拆機炮,那就只能拆掉機腹中線的掛架。

更麻煩。

所以最後還是點了點頭:

“好吧,按你說的方案改。”

“另外,要修改一下總體的供電策略,預計留出來給電子戰吊艙用的3/7號掛架和雷達系統共用一個發動機上的115v/400hz交流電源,剩下的裝置使用另外一個,避免因為電子戰裝置功率的劇烈變動引發衝擊傳導干擾。”

“還有,供電網路要用雙線制和遮蔽法,各子系統控制電纜必須做好遮蔽搭鐵線工作,採用護波套且相隔50cm裝配搭鐵線,保證接地情況良好……”

常浩南逐條說著自己能想到的經驗,這些都是前世在十幾年的工作中總結出來的。

工程上的很多東西,如果沒有師傅帶,那就只有吃了虧才能進步。

就比如對武器系統和電子戰系統分別供電的事情,就是因為在他參與過的某個型號中,無源干擾投放器與另一有源干擾發射系統最開始共用同一個“彈艙e匯流條”電源,而後者在特定情況下加電會產生衝擊干擾,導致擊發干擾彈投放器的底火,產生誤射彈。

這個“干擾系統一開始工作飛機就會自動投放紅外誘餌”的故障當時困擾了專案組很長時間,最後才發現是由於公共電源內阻耦合所導致的。

總之,在常浩南並不算深度的參與之下,這架殲轟電7改造工作的最後階段還是一路順利地推進下去了。

如今距離一架完整意義的“野鼬鼠”,就只剩下了最後一塊拼圖。

反輻射導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