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這個零風層的出現是季節性的?”
常浩南挑了挑眉。
如果是這樣的話,情況倒是會變得有些複雜。
工程人員還是比較喜歡穩定的現象。
“這就是他們準備研究的內容了,目前可以確定在瓊省附近,北緯10°左右的區域記憶體在一個從5月末到9月初的穩定零風層,平均風速不超過5m/s,這個資料也是我做飛艇設計時候採用的標準,至於更具體的理論部分,他們倒是跟我說過什麼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之類的東西,但實話說我完全沒懂,你要是感興趣,我可以把那邊的聯絡方式給你。”
“我有……”
其實剛剛常浩南第一個想到的人是林國範,二人之前在做飛機結冰預測的時候合作的相當不錯,並且對方也是氣象學專家,應該比自己瞭解更多。
但這個專案是人家浙省大學那邊還沒做完的內容,學術界裡面把別人正在做但還沒公開發表的成果透露出去幾乎是掘人祖墳的大忌諱,非常敗壞名聲。
所以他思索片刻,最後還是點了點頭:
“行吧,那師兄你幫我聯絡一下他們,就說有一個關於應用層面的研究需要跟他們合作,京航大學和電科集團都會參與。”
雖然還沒跟14所那邊取得聯絡,但常浩南還是很篤定地把對方也一起拉了進來。
主要是這個年頭,電科集團算是相對財大氣粗的主,有了他們的名字吸引力會更大一些。
“何必我來聯絡,你給他們發一封電子郵件就可以了。”
方振指了指旁邊的一臺電腦。
就是之前常浩南在上面演算過機翼顫振模型的那臺。
“實驗室聯網了?”
常浩南脫口而出,隨後才覺得這個問題跟“致遠星戰況如何”好像有點像。
但是沒辦法,自從去年夏天開始參與八三工程到現在,他就沒怎麼在學校裡呆過,對實驗室的情況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是啊,年初的事情。”
方振點點頭,起身開啟了旁邊的那臺電腦,還有旁邊牆上掛著的貓,後者隨之發出嘎吱嘎吱的撥號音:
“也不只是實驗室,像教室、圖書館這些地方也都連上了,據說學校計劃到明年給學生宿舍也通上網,不過都要按小時收費。”
90年代後半葉是華夏網際網路發展極其迅速的一段時間。
1994年4月20日,華夏正式接入國際網際網路,但全國只有一條64k國際專線。
到1995年的時候,全國範圍內也還只有京城、滬市、鵬城等極少數大城市接通了網際網路,但直到瀛海威創立之前,仍然不存在普通使用者。
而到1997年的時候,幾乎所有大中城市就都已經有了網際網路連線。
他半年多沒關注,變化自然是翻天覆地。
常浩南起身坐到了那臺連著網的電腦面前。
90年代這會,用路由器接兩臺及以上的電腦共享網路還屬於違規行為,雖然有不少人偷著幹,但是在實驗室裡大張旗鼓地搞肯定不行,所以其他人工位上面的電腦都是不能上網的。
“是國內網還是國外網?”
這是現在常浩南現在最關心的,他之後想要搞多物理場模擬軟體,而這方面的研究需要參考很多外國的研究成果,單靠紙質期刊是絕對沒前途的。
如果只能上內網,那意義就不大。
這個年代內外網之間是物理隔絕,並不像後來一樣搞個vpn就能隨便翻了。
“什麼?”
方振回過頭,臉上帶著幾分茫然。
他平時用電腦最多就是發發郵件,並不太關心這些。
常浩南只好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