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你們不會自己改嘛?

像整機氣動模擬或者結構模擬這種大活,真正的計算過程肯定是要在超算上面完成。

但是作為輸入輸出終端的pc上面還是可以看到儲存下來的日誌檔案。

這個年頭,很多終端和伺服器的連線還是跑batch的ftp,一天只抓取一次資料的那種,而不是實時聯動的api。

當然因為伺服器端的計算速度本來也比較有限,所以倒也不顯得效率很低。

“我們主要在兩個方向的研究裡面遇到了基本相同的麻煩。”

姚夢娜把兩臺電腦放在桌子上,稍微理了理散亂開的頭髮之後開始解釋道:

“一個就是剛剛說過的,對機體部分進行結構分析的計算結構力學問題。”

她說著在其中一臺電腦的鍵盤上敲擊幾下,進入了一個賬號,並調出一系列的運算結果。

緊接著又轉向第二臺電腦,進行了類似的操作:

“另一個就是,我們同時也在研究飛機投擲大尺寸吊掛物時候的氣流乾擾問題。”

“在之前的風洞測試中發現,有些彈藥,尤其是一些本身升力比較強的巡航彈藥,它們和機翼形成的整體被破壞之後,不僅不會馬上進行自由落體,反而會向上運動損壞機翼,我們希望能在第七批次的飛機投產之前解決這一隱患。”

早期的蘇27由於基本不考慮對地攻擊,不需要攜帶什麼大尺寸彈藥,而且也沒有外掛副油箱,所以無需考慮這類問題。

所以,在同一平臺開發多用途飛機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很容易被忽視卻又奇奇怪怪的問題。

“我來看看……”

常浩南來到剛剛的第一臺電腦前面,彎下腰認真地檢視起程式的執行日誌來。

跟在後面的何明則非常恰到好處地搬來一張椅子放在常浩南身後。

“常總,您先坐。”

過了幾秒鐘,意識到什麼的他又給姚夢娜搬來了第二張,放在緊挨著常浩南的地方。

“用的是雙曲型面結構網格和體結構網格……說起來,你們這建模的水平很高啊,幾何造型處理步驟只用了幾天時間就結束了?”

幾何造型處理,是網格生成過程中的前序步驟。

1997年這會,全世界絕大多數計算流體力學和計算結構力學模擬面臨的主要難題,其實是缺乏一個成熟的,從cad模型到表面結構網格生成的應用工具。

對於現有的網格生成工具來說,對於一些精度稍高一些的模型,往往需要6個月左右,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整個生成工作。

比如波音747lcf的簡化模型都用了4個月時間。

而v22魚鷹更是花了超過9個月。

並且從後來的角度看,顯然還存在設計缺陷。

相比之下,耗時幾個星期到一個月的幾何造型處理並不算什麼大問題,也完全可以接受

但是對於torch multiphysics來說,網格生成過程一般會被縮短到1-2個月,這樣一來,幾何造型處理的速度就顯得有點慢了。

只不過常浩南始終沒來得及把精力放到建模那邊,一直都是直接用達索的軟體包。

“蘇霍伊那邊的工程師帶來的一個新建模軟體,叫kompas,我稍微調整了一下torch multiphysics的介面相容性,讓它能直接對接kom格式的工程檔案。”

“本來只是圖個省事,結果發現這套建模方式跟我們軟體的適配度非常高,就這麼一直用下來了。”

儘管這並不是今天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但常浩南還是稍稍留意了一下。

大毛的電子工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