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一步到位搞一個長灘那種體量的工廠,先把飛機組裝的業務留在手裡,只要空客那邊體驗過咱們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後面肯定會慢慢把更多的零部件生產轉移過來,到那時候再慢慢擴大規模不遲。”
聽到這樣的回答之後,一邊的郭林突出一個不可思議:
“常工你覺得咱們的生產效率能比歐洲那邊還高?”
這件事情擱在常浩南重生之前已經基本成為共識,君不見一度瀕臨破產的某斯拉汽車,在上滬的超級工廠建成之後一路逆襲,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不過擱在1997年,還不太有人敢相信這種事情。
思索片刻之後,他還是給出了個比較保守的判斷:
“剛開始肯定不能,但過幾年就說不準了,歐洲那邊現在去工業化搞得勢頭很猛,這種東西的影響幾乎不可逆,而且會很快體現出來……”
“那要是歐洲人中途變卦怎麼辦,就像麥道那樣,畢竟夜長夢多,這個總裝中心預計3年後才動工……”
自從那次在三道門的晚宴上聽常浩南說到底線思維的概念之後,徐洋在這個方面的警惕性幾乎是指數級提升,甚至有點白切黑那感覺。
“可能性不大,這次跟麥道,還有和平典範那時候都不一樣,既不是市場換技術,也不是單純花錢買技術。”
常浩南對這個問題倒是早有考慮:
“就像徐博士你說的,這兩種路子其實都靠不住,人家想不跟你玩就不跟你玩了,但咱們現在是技術換技術,不是單方面有求於人,他空客想要搞事也得掂量一下,那個航空氣象研究中心可是要建在國內的,真要是協議作廢,投資可就全打水漂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