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料。

在地勤把吊艙的下半部分整流罩拆開之後,郭林親自取出了03號吊艙裡面的記錄裝置並交給旁邊的常浩南。

“常工,郭工。”

一臉喜氣洋洋的羅匯川和還沒摘掉飛行頭盔的沈濤從另外一邊走過來:

“你們科研戰線的同志才是這次咱們能把小日子嚇回去的最大功臣,晚上基地食堂加餐,你們應該也不忙這一時吧,要不來嚐嚐我們的空勤灶?”

雖然現在還沒到大張旗鼓開香檳的時候,但參戰單位內部小規模慶祝一下還是有必要的。

這種場合肯定是要出席的,但常浩南還是想盡快知道剛剛在天上都發生了什麼,於是他思索了片刻之後還是回答道:

“嗯……你們先過去好了。我們分析資料很快,到飯點之前應該就能結束。”

儘管幾名飛行員後面肯定會撰寫相應的報告,但即便是親歷者,其主觀判斷和實際發生的客觀情況也未必完全相符,尤其今天唱主角的兩具吊艙屬於高度自動化的裝備,哪怕是後座的武器控制官,也未必清楚發生了什麼。

“那行,我讓參謀給你們找個就近的地方。”

羅匯川言畢左右看了看,從不遠處找來了一名中尉軍銜的年輕軍官。

眾人遂在後者的帶領下來到一間會議室。

常浩南把儲存裝置裡面的硬碟接上電腦,然後開啟了其中的資料檔案。

考慮到電子干擾吊艙有可能一次開啟就要工作數個小時的時間,因此為了儘可能減小資料體積,在設計這套記錄裝置的時候採用了最簡潔的記錄方式。

而代價就是檔案開啟之後的格式一塌糊塗。

好在大家都是專業人員,雖然有些頭大,但還是很快從中看出了一些端倪。

“看,這個最開始記錄到的p波段訊號,明顯是052驅逐艦上面那部遠端警戒雷達,這個稍弱一些的s波段,特徵不是很明顯,但訊號源的方位跟前面那個p波完全一致,應該是法國引進的tsr-3004……”

談到具體的雷達領域,郭林還是非常內行的。

“但後面這段,資料為什麼幾乎是空白的?只有一些明顯是海面反射的雜波。”

另一邊有人指著中間大概十分鐘左右的時長疑惑道。

“這個……應該是飛機在超低空飛行規避探測,這種情況下來自上方大角度的雷達訊號因為機體本身的遮蔽,沒辦法被吊艙直接捕捉到。”

略加思索之後,常浩南很快想到了答案:

“我們的殲轟電7畢竟是在舊飛機基礎上改出來的,機體跟吊艙之間的相容度不是很好,如果要重新設計電子戰平臺的話,可以在垂尾或者機背增加一組接收天線來解決這個問題。”

“原來如此……”

剛剛提問的那個人也恍然大悟。

他是電科14所的工程師,對於飛機並沒有太多研究。

“這種情況應該專門標註一下,等後面正式交付部隊試用的時候讓他們注意。”

“問題應該不大,超低空飛行的時候本來也不是很怕頭頂上的雷達,主要威脅還是來自地面。”

“……”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有關這個問題的討論很快便告一段落。

“這裡,很強的一個x波段訊號,是搜水2000。”

郭林又把資料檔案向下翻了幾頁:

“而且從這個時候,吊艙開始釋放覆蓋式干擾,我推測這個時候,飛機應該是在運8j和驅護艦編隊之間。”

“後面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沒變化……”

這個年代的滑鼠大多數都沒有滾輪,他只能拖動介面右側的捲軸,讓資料以一個合理的速度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