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趙孟天同志,首先祝賀二位凱旋。”

兩名飛行員對視了一眼,最後還是由軍銜更高的前者開了口:

“最初四五個……”

“總之,雖然這是第一次試飛,我還沒有摸到這架飛機的極限,但它的幾何機動能力必定非常強悍,在視距內戰鬥的初期,大概最初的四到五個飛行動作以內會是非常難纏的對手。”

“也就是說,你認為這種機動性的持續性不強。”

“沒錯。”

付國祥點了點頭:

“小後掠角狀態雖然可以提供很好的瞬盤能力,但阻力也非常明顯,加上這架飛機的自重還是太大,發動機的推力又不夠,稍微折騰幾下就會出現能量不足的問題,從而陷入被動。”

“就我已經飛過的兩種三代機來說,只要殲11不在剛一照面的過程中被打個措手不及,後面應該不難憑藉能量和武器大離軸角方面的優勢取勝,同樣的道理,殲11換裝跟這架飛機效能類似的1493自用型雷達之後,在中距彈對射和躲避的過程中也能積攢起足夠的能量優勢。”

“不過,如果是二代機的話,哪怕是殲8c這樣二代機之中的翹楚,也需要一些針對性的技巧才可能打贏,或者是乾脆一點,利用速度優勢快打快撤,當然殲8c並沒有米格31或者米格25那樣超過2.8甚至超過3馬赫的絕對速度優勢,仍然需要小心應對。”

“哦對,雖然f14的機翼後掠角不需要飛行員手動調整,但是機翼變化的過程比較漫長,大概只有6-7°每秒,而在這個過程中,飛機會處在一個極難控制的狀態,如果能抓住這個視窗的話,就可以佔到很大便宜。”

實際上,會給出最後一條評價,完全是因為付國祥沒有駕駛過其它可變後掠翼飛機。

7°每秒的機翼展收速度,在同類飛機裡其實已經是遙遙領先了。

他又回憶了一下,確定自己沒有什麼遺漏,然後總結道:

“總的來說,我認為f14受制於基礎設計,潛力應該是不如後來那些真正的第三代戰鬥機,但考慮我國空軍的現實情況,仍然需要提起非常大的警惕進行面對。”

付國祥所說的內容已經非常完善,需要趙孟天補充的部分其實不多:

“1493雷達的效能很好,我在空中嘗試著開啟了一下,發現預熱速度和重新整理頻率都很快,遠比蘇27sk上面的n001要好,試飛過程中,雷達甚至捕捉到了一個240公里以外的中等大小空中目標,應該是一架碰巧飛過的客機。”

“另外,我認為,隨著雷達以及火控計算機效能的提高,在超視距空戰過程中,實際上已經不再需要一名單獨的飛行員來操作雷達和引導導彈射擊。”

“不過,如果是對地攻擊任務,那麼考慮到空對面武器的制導方式普遍比較複雜,像很多還需要全程人在迴路控制,第二名飛行員就很重要了。”

“所以我建議慎重考慮雙座型殲11,也就是蘇27的裝備數量,除非準備在其基礎上開發一種有對地攻擊能力的多用途戰鬥機。”

“……”

幾人的談話一直進行到當天傍晚。

98年這功夫,f14在美國海軍艦載機部隊中還能算是主力型號。

因此,王康問的也很細緻。

並且,隨著話題的不斷展開,後來其中涉及到的不僅僅是這架f14的效能,還有一些飛行員訓練,以及藍軍部隊組建過程中的問題。

“說真的,國祥同志,你有沒有興趣調到我們藍軍航空兵旅來工作?”

臨走之前,王康拍著付國祥的肩膀打趣道。

他當然知道對方不可能答應,不過隨口一說罷了。

果然,付國祥並沒有接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