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看了看對方指出問題的部分:

“重新訂立一個無量綱常數ξ=ud·t/r,這樣就可以透過很簡單的計算得到壓氣機進口和出口通道的無量綱常數……”

一開始,其它人還能跟上這二位的思路,到後面就只能挑一些自己比較擅長的部分聽了。

確認在氣動穩定性模型這方面沒有問題之後,常浩南順勢進入了下一個部分:

“在完成對於發動機的建模之後,就可以透過實驗資料確定相關引數,從而擬合出一個最大程度上貼近實際狀況的發動機工作曲線,從而對發動機失穩現象進行準確的預測。”

“原來如此……”

“理論部分解決掉之後,剩下的問題,就要具體到工程實踐上面了。”

常浩南關掉了已經放到最後一頁的ppt開始了最終的總結。

這年月還沒幾個能搜圖片的網站,他也找不到殲10用的目標發動機al31fn的照片,至於渦扇10那更是連圖紙都沒完全畫出來呢,實在沒什麼好往上放的:

“比如在進氣道內部,檢測壓氣機失穩初始擾動,目前初步規劃是採用諧波傅立葉係數法和行波能法,至於它們的具體效果哪個更好,那就只有到時候測試過才知道了。”

“另外,主動穩定性控制,最後落實到控制這一步,還需要在發動機上進行修改,把之前建模過程中提到的緊連控制閥設計出來,並且加入到壓氣機的後面,在比較理想的狀況下,這一套系統可以做到使壓氣機失穩狀態最多表現為旋轉失速,而不至於發展到喘振,甚至可以透過ccv的閉環控制改變壓縮系統的壓縮特性,從而……將壓縮系統的穩定工作範圍擴充套件到喘振邊界以外,並維持一段時間的穩定!”

前面的部分,楊韋倒是還能保持冷靜,但是最後這一項,直接讓他右手猛地一抖,差點抓不住手裡的筆。

也就是說,透過飛機控制系統的設計,以及對於發動機結構的有限改動,竟然可以突破發動機的工作極限狀態!

雖然聽常浩南的意思,這種雞血狀態應該無法維持很久,但是在瞬息萬變的空戰之中,動力上的優勢哪怕只持續一分鐘,有時候都能決定勝負。

只不過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

需要改發動機。

“這套系統的功能確實很有誘惑力……”

楊韋合上筆記本,緩緩靠回座椅靠背上,語氣中帶著濃濃的惋惜:

“不過這個緊連控制閥……al31fn畢竟是留裡卡的設計,就算他和我們進行合作,考慮到專案對接等一系列問題,恐怕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拿出成品啊。”

不過常浩南自然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直接擺了擺手:

“這不要緊,沒必要非得一步到位,完全可以分成兩步走。”

“在使用俄製發動機進行首飛的時候,我們可以去掉硬體的ccv,只保留其它部分,先安裝一個青春版,就是簡配版,用最基礎、的自動調整節流閥的方式對進氣情況進行干預,這樣效果雖然稍差,但至少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發動機包線,保證極限條件下的飛行安全。”

“等到國產的第三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成熟並完成換裝之後,就可以用上完全版的主動穩定性控制系統了。”

這個解釋讓楊韋一愣:

“你的這個系統對於飛發匹配要求可是很高的,先不說渦扇10能不能在殲10正式入列之前搞出來,就算搞出來,那進氣道的設計恐怕也要大改啊……”

而常浩南的回答則更是放飛自我:

“就是要大改啊!”

“可以參考梟……呃,我們之前搞八三工程時候的情況,先造出兩架使用現有設計的非全狀態原型機,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