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另一位陝柴重工408廠的工程師就要遊刃有餘地多。

他們的情況和冰城鍋爐廠差不多,最近在負責對mtu公司柴油機的許可證生產工作,但至關重要的國產化率指標卻卡在了一個門檻上遲遲無法取得進一步突破,所以在得知這個精工計劃的第一時間就要求參與,並且還提供了一大筆專案經費。

“我去,5倍……不能是放衛星吧?”

“看著吧,應該用不了太長時間。”

就在圍觀人群討論的功夫,經過培訓的技術工人已經完成了對加工程式的載入和設定。

這個流程本來計劃由常浩南親自操作,但後者認為由普通文化程度的工人動手,更能體現出這套“傻瓜式”軟體的優勢。

一根渦噴14上面的滑油彎管被夾具緊緊固定了起來——

410廠本身並沒有對氣膜孔內壁進行金相檢測的能力,所以為了更加直觀地展示磨粒流加工的能力,鍾世宏和常浩南最終決定讓一根加工難度同樣很高的變口徑彎管來獲取這臺裝置的“一血”。

準確來說應該是半根,因為前面還切下來了一部分,等一會用來和加工之後的情況進行對照。

啟動按鈕被按下,壓縮機隨之發出嗡嗡的響聲。

剛開始似乎並沒有出現什麼變化,但十來分鐘之後,牙膏狀的廢棄磨料開始從夾具周圍預設的排洩孔中被擠出來。

旁邊等待許久的工人馬上開始把準備好的新磨料填進去。

加工繼續進行。

沒有任何一個在場的人覺得枯燥乏味。

就一個如此複雜的工件拋光工序來說,持續幾個小時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

大概50分鐘之後,夾具開啟。

經過航空煤油沖洗過後的工件從外表上似乎看不出有什麼變化。

“這還不到一個小時……時間是不是有點不夠啊?”

“五倍效率的話,倒也差不多的樣子……”

操作工人並沒有受到這些討論的打擾:

“上切割機!”

滑油管的內徑足夠直接塞探頭進去做表面粗糙度檢測,但要論直觀,那肯定是直接切開效果更好。

經過拋光和未經拋光的兩個工件很快被從中間一分為二。

在廠房的燈光下,哪怕僅憑肉眼,都能看出區別。

左邊的工件內壁,亮得幾乎能當鏡子。

當然,為了嚴謹,該做的測試還是要做的。

“拋光前工件內壁,平均粗糙度ra值=1.466。”

常浩南親自上陣,讀出了螢幕上顯示的第一個檢測結果。

剛剛還在討論的圍觀人群也重歸寂靜。

所有人都在等著,他的下一句話。

“拋光後工件內壁,平均粗糙度……”

“ra值=0.367!”

周圍幾乎瞬間陷入了沸騰——

“我滴個乖乖……”

“真能這麼快?”

“……”

在人群的另外一邊,幾個穿著航空工業工裝的男人幾乎兩眼發光地看著眼前的機器。

作為系統內的兄弟單位,參觀時候獲得一點特殊待遇也是理所應當的,因此他們可以從一個更好的角度和更近的距離觀察整個工藝流程。

“張工,這……”

一個比較年輕的工程師用因為興奮而有些顫抖的聲音說道:

“這如果能用上的話,斯貝國產化應該……”

顯然,他們來自鎬京的430廠。

斯貝mk202發動機雖然70年代中期就完成了引進和組裝,但因為中間的各種原因,導致真正的國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