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不遠處遊蕩的偵察機,他們毫無辦法。

但不甘心,又能怎麼樣呢?

飛機的效能不會因為飛行員的主觀能動性就發生變化。

殲7,無論如何都已經撐不起華夏這樣一個泱泱大國的天空了。

……

相比於年初的驚天動地,這次事件在太平洋的兩邊的媒體中都沒有掀起什麼太大的風波。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都是無比平常的一天。

但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卻並不是。

訊息很快在保密級別許可的範圍內傳播了開來。

任何一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海軍航空兵的應對並沒有什麼問題。

問題在於沒有合適的裝備。

買回來的蘇27再好,如果沒有相對應的航空工業實力來進行維護保障,也發揮不出足夠的戰鬥力,甚至連轉場飛行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而自行生產的飛機又實在難堪大用。

大概一週之後,在一次例行會議的最後,楊奉畑拿出了一份新聞通稿。

裡面自然不會明明白白地寫出事情的經過,但這裡的人基本都已經有所耳聞。

讓大家覺得刺眼的是通稿的最後一句。

“充分利用現有裝備的可及性,扭住裝備編配、網鏈搭建、多域保障等難題,最大限度發掘裝備作戰效能,以此推動戰鬥力整體躍升……”

表面上說的雖然是練兵備戰這種積極向上的事情,但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辛酸和無奈。

“同志們,這裡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在戳我們的脊樑骨啊……”

楊奉畑看著渦噴14改進攻關小組的成員們,用略帶沉痛的語氣說道。

整個會場一時間寂靜無聲。

把通稿拿出來展示自然是常浩南的意思,只不過有些話還是讓楊奉畑出面說更合適一點。

相比於大張旗鼓的動員大會,這種辦法起到的激勵效果顯然更好。

正所謂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後勇。

雖然並沒有人主動表態什麼,但整個攻關小組的工作效率都上了一個臺階。

第二天晚上,幾種典型轉子/靜子葉片積迭線設計所對應的馬赫數等值線圖和壁面極限流譜被送到了等待已久的常浩南手中。

在原本的計劃中,這應該是規律研究這一步的最後一部分工作。

在這之後,就可以開始對壓氣機葉片設計進行喘振裕度最大化的尋優了。

然而他卻並沒有因此而感覺到半點輕鬆。

因為上個星期,京城那邊的杜義山聯絡了601所。

有一個來自冰城工業大學的課題組發現可以透過在壓氣機葉片壓力面和吸力面之間開縫的手段減小流動損失。

相關的實驗資料也很快被郵寄到了常浩南這裡。

收到資料之後,他在一個理想的stage35壓氣機模型上花費一晚上時間進行了一次模擬。

再結合那位於飛副教授提供的資料,可以確定,這個現象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在理想模型上對單一自變數進行研究總歸是簡單的。

要想應用到實際設計中,還需要考慮更多現實因素的影響。

尤其渦噴14的壓氣機葉片在被常浩南改進之後,必定會出現大量的彎、扭、掠設計,這又導致實際流場和理想情況下的平面二維流場存在巨大差距。

看著眼前被提交上來的資料,常浩南第一次面對這樣幸福的煩惱——

改善效能的辦法太多,到底要不要都用上呢?

相比於重點放在增加喘振裕度的彎掠設計,葉片開縫還可以減小壓氣機造成的總壓恢復損失,尤其是在有一定攻角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