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國防科工委要聽我的意見?(二合一 (第2/4頁)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txt電子書 十月廿二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防科工委手中。
也就是說,今天定下來的國軍標,基本可以確定會成為未來民航工業領域的國標。
因此已經在民用航空工業方面有了些許起色,至少是表面上有了些許起色的滬上飛機制造公司,自然不願意輕易放棄參考美標的1994標準。
而軍用領域之前在和平典範計劃上吃過一次大虧,目前的發展路線又已經算是步入正軌,肯定也不想再更換技術路線。
這也是當初閻忠誠在看到常浩南寫出來的那份指南之後,選擇直接上報的原因——
他作為606所的型號總師,無論從立場還是地位出發,都不太方便貿然給出自己的結論。
“呼——”
丁高恆捏了捏有些發脹的眼角,一時間也有些犯難。
他是慣性技術和精密儀器領域的專家,勉強算是跟航天有點聯絡,但對於航空工業確實不算內行。
在他的研究方向上,也沒有涉及過類似的標準路線之爭。
蘇聯標準用著蠻好的你把它換了幹什麼你告訴我.avi
如今兩邊互不相讓,而且站在他們自己的立場上也都有道理。
軍用領域自不必說,十號工程和八三工程的進度都很喜人。
尤其是後者,最近幾個月進度飛快。(正在涪城的常浩南沒來由地打了個噴嚏)
上個月,601所在殲8-3新方案試飛的時候還玩了個心理暗示的小把戲,讓蘇霍伊公司在引進十一號工程的談判中做出了巨大讓步,原本僵持許久的幾條內容都光速達成了共識。
按照協議,相關技術資料、裝置和人員在年底之前就能到位。
計劃於1997年結束前下線第一架國內組裝的殲11戰鬥機,1999年結束前下線第一架除了發動機之外完全由華夏生產的殲11戰鬥機。
但是民航工業方面也有話講的。
從80年代中期開始,滬上飛機制造公司已經組裝了35架md82/83飛機,生產製造和管理水平相比運10時期有了飛躍性的提高。
要知道這可是跟波音737同一個級別的幹線客機,其中4架md83甚至返銷美國,並且滬飛的生產質量在大洋彼岸可謂引起轟動。
一個典型的例子,md82/83下線後的532項檢查專案,滬上總裝的一次檢查合格率為95%,而美國本土長灘公司總裝的合格率只有51%。
到90年代初,滬上飛機制造公司基本形成了150座級客機的組裝和生產試飛能力,更重要的是,還初步形成了符合faa適航要求的質量保證體系。
在這個基礎上,四年前的1992年,滬飛公司又跟麥道公司合作,準備更進一步,在華夏生產至少40架md90。
這次是生產,不是組裝。
所以除了滬飛公司之外,盛京、鎬京、蓉城三家也承擔了相當一部分子系統的供應任務。
這就把整個華夏的民用航空工業給串起來了。
麥道公司此時也面臨著巨大壓力,因此他們為了保住華夏市場,給出了相當不錯的條件——
一切以滬飛為主。
也就是除了發動機由美方提供整機之外,從零件製造到總裝試飛,再到質量控制和適航保證,都由滬飛方面承擔主要責任,麥道只負責圖紙和部分原材料。
就在兩個月前的1996年8月,md90首批零件已經在國內開工。
這怎麼看都是個雙贏的方案。
如果不是兩個半月之後,麥道突然被波音給收購了的話。
然而丁高恆又沒開掛,不能跟某人一樣未卜先知。
讓他在這樣的背景下給去給滬飛那邊一個打擊,似乎也有點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