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利邁出了第一步。

然而1973年,由於空軍放棄了繼續改進轟5的計劃,完成度已經很高的渦扇5專案也隨之下馬。

比渦扇5稍晚立項的渦扇6同樣一路坎坷,歷經四次上馬,四次下馬,五次更改設計目標和轉移設計地點,最後隨著殲9專案一同不了了之。

而給八三工程做配套的渦噴14“崑崙”,則是華夏第一臺走完自行設計、試製、試驗、並順利裝機試飛的,也是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航空發動機航空發動機。

儘管這臺發動機的各方面表現都很一般,但對於這樣一個航空動力系統的“獨苗”,大家都是有感情的。

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選擇用回舊型號,哪怕只是暫時的,也必定會對跌跌撞撞好不容易走到試飛流程的渦噴14產生不利影響。

所以在會議的最後,楊奉畑還是決定,讓進氣道專業組和606所派代表先去閻良駐場,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剛剛轉場過去的03架原型機和之前已經過去的01架原型機正在那裡頻繁試飛,可以提供更多的資料。

而其它組則與112廠配合,爭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05架原型機的生產工作。

……

在整個會議的後半段,常浩南都在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計劃。

他這次提前回到盛京,也正是為了對渦噴14發動機,尤其是壓氣機結構的設計進行驗證。

要想繼續推動八三工程的進度,那麼發動機就一定是避不開的一環。

而且,如果能把渦噴14的進度給理順,那對於華夏的航發工業來說也是個不錯的開頭。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需要正向激勵的。

就好比在學習的時候,如果能有個進度條,看一會書做一會題就能漲個百分之零點幾,那好學生的數量大概會多上很多。

因此先用最快的速度整出來個堪用的成品,哪怕效能沒什麼亮點,也會產生很好的反饋作用。

這個硬骨頭,必須得啃下來!

於是在會議結束之後,常浩南直接找到了楊奉畑。

後者此時正在和一個面色凝重的中年男人在一起討論著什麼。

“誒,小常吶。”

楊奉畑注意到了正朝他走過來的常浩南,然後拍了拍自己對面的另一個人介紹道:

“喏,老閻,這就是剛才我跟你說的小常,常浩南。”

那人聽到常浩南的名字之後,登時轉過頭,上下打量了他幾下:

“小常同志,之前我就聽楊總說過,這次八三工程的技術改進,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主持的,今天總算是見著真人了!”

對方主動和常浩南握了握手,不過臉上的表情還是很不好看。

這時候楊奉畑才再次對常浩南開口道:

“這位是咱們八三工程動力聯合攻關組組長,也是渦噴14發動機的總設計師,閻忠誠。”

常浩南恍然大悟。

以現在八三工程的進度來看,身為動力系統總負責人的閻忠誠確實面臨非常大的壓力。

“閻工您好,我也是久仰您的大名了。”

常浩南在重生前當然聽過閻忠誠的名字。

雖然他主持開發的渦噴14在原來的時間線上並不成功,但在其基礎上研製出的qd128發電用燃氣輪機卻順利進入市場化階段甚至成功出口,也算是在另一個領域修成正果了。

三人寒暄了幾句之後,楊奉畑話鋒一轉,對常浩南說道:

“我記得咱們第一次在京航見面的時候,你就提到過,流體力學理論原理和計算模擬的工程方法是通用的,而且你也在進行壓氣機葉片設計和製造相關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