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三座門的慶功會!(二合一) (第2/4頁)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txt電子書 十月廿二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了點頭:
“那我們換一個稍微複雜一些的問題。”
他擦掉黑板上的東西,又畫上去了一根固定在壁面上的橫樑。
這是一根彎曲剛度為ei的橫樑,單位長度上所受到的載荷為p,橫樑另一端的彈簧剛度為k,現在需要使用四個有限差分節點建立梁響應的控制方程。
這一次,並沒有人能很快給出結果。
實際上,從三個學生的眼神中,劉洪波知道他們應該對於這個問題非常茫然。
過了一會之後,剛剛寫答案的那個男生才滿是疑惑地開口道:
“劉老師,這兩個問題之間……有什麼聯絡麼?”
“它們……”
此時,劉洪波突然意識到,他自己竟然也沒辦法用文字給出一個系統性的回答。
“簡單來說,第一個問題可以看做是解決第二個問題的理論基礎。”
“……”
這個解釋顯然無法令人滿意。
“老師,我記得您之前上課的時候曾經說過,飛機飛起來的理論基礎也不過是1687年提出來的牛頓第三定律,但直到1903年,人類才造出第一架飛機……”
另一個人的語氣中顯然帶著些許不滿。
“你說得對……”
劉洪波盯著黑板看了幾秒鐘,緊接著拍了拍身邊學生的肩膀:
“沒事了,你們繼續忙吧。”
說罷便在三道莫名其妙的目光中大步離開了實驗室。
實際上,劉洪波提出來的只不過是一個最簡單的、剛體力學中的線性分析問題。
如果給這幾個學生足夠多的時間,應該不至於解不出來。
但他們三個剛剛的反應,卻說明對於經驗不足的人來說,從基礎數學知識到工程實踐應用之間的距離並沒有他之前想象中的那麼近。
也就是說,常浩南對於教材知識結構的設計是對的。
前面三章並不是沒用的部分。
大學課堂的知識密度往往是非常驚人的,並沒有太多時間給學生慢慢思考和反應,如果教材再寫的比較簡略,那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在某個地方被卡住,然後再也跟不上課堂思路的狀況。
所以才有了一種說法——
數學課上,我彎腰撿了一支筆,再抬起頭的時候就彷彿在聽天書。
或許是因為相比於其它編教材的人,常浩南自己就還處在學生時代之中,所以對這些痛點把握的更加精準。
劉洪波一邊走一邊搖搖頭感慨道:
“md,真離譜。”
他本來是準備繼續層層轉包,把那些基礎性內容丟給自己的研究生去寫的。
但現在改變主意了。
顯然,常浩南這位師弟的大腿,不僅在學術界,甚至在教育界也可以抱一抱。
所以他決定寫書這件事得親自來。
“就當是提前感受一下常教授的教育思想了……”
推開辦公室門的劉洪波這樣告訴自己。
實際上,常浩南原本是準備趁著在鎬京摸魚的這段時間,自己先寫出一部分框架內容之後再跟劉洪波合作的。
這樣可以讓對方更容易理解自己在這本書裡面的總體思路,減去不少後期修改的功夫。
但人算不如天算,他才寫了個開頭的部分,就在一天晚上接到了丁高恆打來的電話。
“丁主任?”
“小常啊,你馬上收拾好個人物品,明天上午跟我一起回京城。”
“回京城?”
對方上來這一句話把常浩南搞得有點不明就裡:
“但是這邊的談判不是還沒結束?”
“現在最要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