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作為這項機構主管部門的負責人,我希望你能給出一些具體的意見。”

“原來如此……”

常浩南心下了然,趕緊把目前已經基本走上正軌的精工計劃介紹了出來:

“其實,去年年末的時候,我和盛京的410廠就有感於目前國內基礎製造領域的薄弱,向科工委申請了一個專注於提高精密加工能力的專案,叫做精工計劃,應該也算是工程技術科學綜合領域的一部分。”

“還有這回事?”

這個話題果然勾起了宋建的興趣,他一邊坐直身子一邊用詢問的眼神看向旁邊的丁高恆。

顯然,他也並未從後者口中聽說過精工計劃的相關內容。

從因小見大的角度來看,個人關係相當不錯的宋建和丁高恆二人,竟然都不清楚對方所在部門下面的重點專案情況如何,這顯然是條框分隔帶來的諸多不利結果之一,也是後續需要最佳化的部分。

“確實有這麼回事,當時這個專案還是我專門要求加急審批的。”

丁高恆點了點頭,表示這件事情自己也知道,隨後又露出有些無奈的表情回答道:

“不過今天出來之前你一直神神秘秘的沒和我說過你們國家科委有什麼重點基礎科學研究計劃,我們科工委同時進行的專案和計劃成千上萬,怎麼能知道你想聽這個?”

“……”

一番條理清晰的解釋讓宋建只好悻悻收回了有些怪罪的目光,重新看向常浩南:

“那麼,小常同志,不知道你準備怎麼把這個精工計劃和我們國家科委正在籌備的973計劃聯絡到一起?”

如果面前坐著的是個其他人,那宋建甚至根本不會問這個問題。

因為答案無非是把原本的研究內容重新修改一下,同時加入兩邊。

並沒有什麼規定是禁止這麼做的,只要最後能分別交出足夠多的成果,哪怕同一個人在相同研究領域內再多加入幾個專案也無所謂。

但是從宋建對常浩南有限的瞭解之中,能看出後者是一個思路相當靈活的人,否則也不會把原本只是個普通合作的對歐談判搞成現在這個樣子。

所以他相當期待對方的回答。

而常浩南也並沒有讓他失望。

“精工計劃本身,是一個主要著眼於應用技術層面的東西,目前形成的兩個主要成果,一個是我和盛京第一機床廠韓有德同志主要負責完成的軟性磨料拋光機,另一個是後來由另一家計劃參與單位華聯重科搞出來的新型銑刨合一合金刀頭,嚴格來說,從性質上不能算作基礎科學研究,不太適合直接加入973計劃。”

“不過,同一領域內的科學與技術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精工計劃可以作為一個提煉科學問題的渠道,也可以作為一個輸出技術成果的視窗,比如我們在研究新型機床的過程中,發現國產機床的精度之所以不如進口裝置,除了老生常談的材料問題,或者準確來說,材料加工工藝問題以外,更大的問題反而在設計方面。”

“設計領域?”

宋建和丁高恆對視了一眼。

兩個人都是搞導彈出身,並非這方面的專業人士,因此一起擺出了準備洗耳恭聽的架勢。

“設計當然是一個很寬的範圍,我國在其中一部分領域,比如飛機的氣動設計層面上並不算落後,甚至能跟歐美髮達國家平起平坐,但是在結構設計領域,尤其是重型或者高精度裝備的結構設計領域,還存在很明顯的差距。”

當談起技術問題的時候,常浩南又逐漸進入了狀態:

“還是拿我們之前研究過的機床來舉例,發現最明顯的兩個問題就是床身和主軸在工作過程中的振動和應力超標,導致產品精度和機床壽命均遠不如設計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