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修改幅度不大的型號,一個月也很正常。”

“但咱們現在畢竟只是個論證,並且因為有我的計算資料做支撐,那邊也可以更加精確地選擇風洞測試條件,而不需要像過去那樣在很大的範圍內慢慢逼近,以前做100個小時風洞,裡面可能有90個小時都是在進行除錯,現在可能只需要10個小時除錯就行,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剛剛二人提到的713號驗證機,是一架由運7改進而來的、隸屬於電科38所的裝置驗證平臺。

從名氣上講,它遠不及後來給殲10和殲11進行過多次雷達裝置驗證的079號運8驗證平臺,更不如後來給殲20做驗證的769號圖204驗證平臺,但卻是華夏在這一領域的開端。

實際上,常浩南今天過來,除了把論證報告交給王曉模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借用這架飛機。

而且是要插隊用!

“原來是這樣?”

深知隔行如隔山的王曉模雖然覺得有點神奇,倒也沒有繼續追問下去。

但他旋即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虧了!

“等等,那照你這麼說,原來100個小時的風洞,現在20個小時就能吹完,那咱們之前籤的合同裡面,裝置費和工時費那部分是不是……”

這種問題常浩南自然不可能鬆口:

“王院士,電科集團您這邊家大業大,肯定不會在乎這十幾萬塊錢不是……”

一方面合同都簽了肯定沒有變卦的道理,另一方面,電科集團的預付款都已經被參與工作的幾個單位和個人給分了。

不過王曉模也沒真的想過能把錢要回來,跟常浩南打趣幾句之後,就把注意力放到了手中的報告上:

“文筆很嫻熟嘛,不像是第一次寫啊……”

“過獎過獎,以前看得多,自己動筆的時候也就上手快一些……”

前世的常浩南別的事情不敢說,寫報告這種苦力活突出一個經驗豐富,如今雖然是二十多年前,但航空工業系統的行文風格變化不大,完全可以無縫銜接。

隨後他便隨著王曉模翻閱報告的進度,開始對裡面的內容進行介紹。

“t型天線會導致全機巡航阻力增加約9%,並且使全機焦點後移大約2.5%的平均氣動力弦,但這個變化我們可以透過調整機內裝置分佈來解決,再結合尾鰭帶來的2%阻力,楔尾佈局預警機的經濟巡航速度會比運8原型機降低大約40-50km/h。”

“在飛行穩定性方面,t型天線和腹鰭本身都會增強飛機的航向穩定性,但前者同時又會破壞尾翼對航向穩定性的貢獻,總體上講,經過改造之後,偏航力矩係數和橫向力系數關於側滑角的導數分別減小0.009和增加0.0005,說明在合適的腹鰭作用下,全機航向穩定性達到可接受的狀態……”

雖然王曉模並非飛機設計專業出身,但結合資料圖表以及常浩南的講解,還是很快理解了報告的全部內容。

“有了這份報告,立項透過的機率就要增大不少了。”

老院士面色欣慰地把報告重新合上,然後跟其他材料一起放回那個公文包裡面。

常浩南意識到是時候開口借飛機了:

“王院士,我這次來,還有一個不情之請……”

心情大好的王曉模毫無戒備心理:

“你說,只要是我個人能辦到的、不違反原則的,都可以提。”

“咳咳……”

常浩南也就不客氣了:

“我們希望借用一下38所的那架713號電子裝置驗證機,大概下個星期就要用。”

“……”

王曉模整理公文包的動作突然停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