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患都已經被排除,全機設計也經過了完整的驗證,所以單說長距離飛行的話,我認為沒有問題。”

然而還沒等曹剛純再次開口,他又繼續補充道:

“但問題是,首先十號工程目前其實只有這麼一架原型機,相關的其它輔助裝備都還在研發過程中,要轉場的話,麻煩恐怕會很多。”

“首先01號原型機現在連副油箱都沒得用,考慮到降落時候還要留出一些燃料做備份,安全的轉場距離恐怕不會超過1000公里,這個距離,往西是高原,al31fn的高高原起降能力還沒驗證過,往南往東,洪災風險比蓉城還大,那就只能往西北,距離又非常極限,總不能讓飛機降落到民航機場去。”

“其次,就算轉場過去了,當地勢必沒有維護保障國產第三代戰鬥機的能力,連高品質航油供應都很困難,以後要怎麼把飛機弄回蓉城,這又是個問題。”

“而且,如果132廠真的被洪水所破壞的話,那就算把原型機給保留下來,恐怕給我國航空工業造成的損失也不會小。”

顯然,這是個兩難的局面。

說到底,面對這種級別的天災,本來就不可能有一種萬全之策,只能從中選擇一個風險相對較小的。

在接下來的將近半個小時時間裡,眾人提出了一個又一個想法,但總的來說都並不比楊寶樹彙報上來的兩種更加穩妥。

而常浩南始終並未開口。

實際上,在前幾天剛從孫惠中口中得知那邊的降水情況之後,常浩南就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有什麼解決對策。

防洪抗災這種事,最有用的當然是水庫。

其次是大型工程機械。

最好還有重型直升機。

但這些東西顯然不可能在一兩個星期之內整出來。

他開的是掛,不是魔法。

而在缺少這些裝備的情況下,傳統的防洪抗災……

就只能是靠沙袋、石塊和人牆來完成。

沙袋和石塊用來阻擋水流,而人牆則是用來減緩上游洪峰的衝擊力。

這是一套雖然效果很好但風險也極高的辦法。

一個不慎就會被水沖走的人牆自不必說,就算是搬運石塊和沙袋,也屬於極高強度的體力活動。

要知道搶險救災可不會只持續一兩天。

長時間連續缺少休息的情況下,還要保證搬運速度,有不少人都因此而受到不可恢復的損傷,甚至失去生命。

這個基本原理即便在20多年後也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好在得益於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具體的操作手段倒是改進了很多。

經過一段時間的頭腦風暴之後,常浩南終於想到了一種既可以緩解132廠內澇風險,又能夠在抗洪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東西。

組合式防洪模組。

這個思路最早源自某些歐洲國家用的可裝配式金屬防洪牆。

不過那個東西一來成本高的嚇人,二來組裝起來非常繁瑣,根本不可能在洪水來臨的情況下及時安裝到位,實際效果十分有限。

因此華夏這邊在借鑑思路的同時,還進行了一些改進。

核心其實還是石塊+沙袋那一套。

只是把石塊換成了經過專門設計的鋼製柱板結構模組,而沙袋則換成了內裝高比例吸水材料的膨脹袋。

在地面上時,體積和重量都很輕,一個壯年男性甚至能同時搬運10-20個。

但是在拋入水中之後,幾乎轉瞬之間就能夠吸水,形成密度為1/6-1.8g/cm、體積15-20升(跟沙袋基本一致)的阻塞物。

這個東西除了思路之外,關鍵技術有兩個。

一是要對金屬的結構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