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既要保證高效率,又要保證高安全性。

而上面兩個指標通常而言其實是相互矛盾的,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上困擾了電力部門很長時間。

徐洋完成的這個專案,毫無疑問會對未來全國的輸電系統產生巨大幫助。

簡直可以說是完美實現了常浩南重生之初的想法。

由自己提出一個基礎的方法論或者研究方向,其它科研人員在此基礎上進行具體的、應用層面的研究。

至於那個專案完成人員名單裡面的名字,他反而並不是特別在意。

“要是大家都能有她這麼厲害就好咯……”

常浩南有些放飛自我地想著,同時把注意力放在了另外那封英文列印出來的信上面。

這一次,裡面的內容則是非常正規的論文格式。

a nemethod for the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of means and covariances in filters and estimators

一種濾波器和估計器中均值和協方差非線性變換的新方法。

隨後他注意到,在題目下面的作者一欄中,常浩南和徐洋的名字右上角有一個相同的標註。

#這些作者對本文的工作做出了相同貢獻。

“啊這……”

看到這行小字的常浩南撓了撓頭。

這個意思是……我突然多了篇論文出來?

在英漢詞典的幫助下,常浩南用大概三個小時讀完了整篇文章。

畢竟裡面有很多都是他自己的內容,所以閱讀效率比上次快上不少。

這篇論文延續了之前兩個人的討論,內容自然是關於一種新的卡爾曼濾波演算法及其結果的後處理。

並且在理論推導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實驗驗證的部分。

在論文後面還附著另外一張紙,除了照例徵求常浩南關於內容的看法之外,徐洋重點詢問了他對這篇論文投稿方向的意見。

“投稿啊……”

常浩南放下手中的鉛筆,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

作為伯克利畢業的博士,徐洋在論文寫作方面的功底比常浩南要好上太多了。

後者如果要寫外文文章,那必是要先寫出中文來再翻譯的,而眼前這篇顯然是從一開始就用英文寫成,哪怕是常浩南這樣一個英語外行也能看出其連貫性和專業性。

所以這一次他幾乎沒有在論文上面做出什麼改動,只是把濾波法的名字確定為cubature kalman filter(容積卡爾曼濾波)。

倒也不是沒想過裝個大,直接的用兩個人的姓氏來命名,但這個演算法終究沒脫離卡爾曼老爺子的思路範疇,不太好直接把人家的名字去掉。

反正以後還有機會。

至於論文內容……

在利用球面-徑向積分準則對高斯積分進行數值逼近和遞推狀態估計的基礎上,當然還可以進行很多延伸。

比如採用球面單形準則處理球面積分,以矩匹配法處理徑向積分,可以進一步提高精度。

或者引入協方差約束條件和代價函式,將卡爾曼濾波的應用場景擴充到強非線性系統和非高斯過程噪聲系統等等。

但是這些都屬於應用層面或者拓展層面的東西了。

論文字身在就已經具有很強的開創性,如果在後面增加太多累贅,反而接近畫蛇添足。

文章的篇幅本來也不是越多越好,更何況這篇文章因為推導過程非常詳細,算上參考文獻已經有二十頁的長度,在控制學原理領域已經不算短了。

至於剩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