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之前的高空臺和空中臺測試結果,也確實有進一步嘗試的潛力……

幾秒鐘的糾結過後,他回頭看向了等在身後的楊奉畑和常浩南。

“先檢查一下當前高度和速度下飛機的各系統工作情況。”楊奉畑伸出一隻手,按在了指揮員的座椅靠背上:

“尤其是看一下發動機能否穩定供電,這很重要。”

戰鬥機在飛行和作戰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電能,在正常情況下,會由主發動機帶動的idg發電機進行發電。

但是發動機畢竟是有極限的,能夠提供的總功率就那麼多,如果讓飛機長期處在接近極限的狀態下飛行,或者發動機的情況不太穩定,就可能出現供電不足的情況。

後世的f35戰鬥機就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擾,無法維持維持機上裝置同時全功率執行,一直到常浩南重生的時候都沒聽說解決。

所以,如果供電還能夠維持正常,至少說明發動機還處在一個比較遊刃有餘的工作狀態下。

指揮口令被迅速下達給了空中的付國祥。

作為一架全狀態原型機,04號機上面自然也安裝了1471g雷達。

相比於殲8b上面那臺本質上是從測距雷達改出來的208a單脈衝雷達,1471g的效能就要好上很多了。

這是華夏第一部x波段機載脈衝多普勒雷達,首次具備了(至少是理論上的)下視能力,可以引導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進行超視距攻擊。

無論怎麼說,對於殲8這樣一款飛機來說都是滿足需求的。

不過作為代價,雷達開啟所消耗的功率也比過去高了不少。

“雷達已經通電,自檢成功。”

在兩萬米高度上開雷達,如果不特地設定一個靶機的話,自然是什麼都搜尋不到,但只要能夠正常工作,至少說明電源方面沒有問題。

聽到這個訊息的常浩南和楊奉畑對視一眼,也是面露喜色。

相比於完全經由他們之手設計測試的飛機機體和航空動力,電科14所負責研製的1471系列雷達屬於一個不完全可控的因素。

但是這次既然能在2萬米以上的高度完成自檢,說明至少在底子上沒有問題。

至於霹靂11空空導彈……

嚴格來說,機載武器並不屬於八三工程包含的內容。

不過按照現在的情況來看,還真有可能遇到“有機無彈”的情況。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飯總要一口一口吃。

導彈的問題不是601所能解決的,當務之急還是繼續完成試飛。

“允許繼續試飛,但必須保證最大速度不能突破2900。”

常浩南低頭在塔臺指揮員旁邊說道。

根據他對換髮之後殲8-3效能的模擬計算,限制飛機最大速度的已經不再是動力因素,而是機體。

飛行器在稠密大氣中作超音速飛行時,與高速氣流的摩擦會引起機體表面溫度急劇升高,從而導致機體材料結構強度減弱,剛度降低。

對於殲8-3這樣以鋁合金為主要材料的機體結構而言,2.5馬赫基本上是保證飛行安全的極限速度。

如果想要繼續突破,那麼就得在機體材料上面下大功夫才行。

例如米格25在機體結構上大量使用了vns-2高鎳馬氏體鋼和vns-5高鉬高氮奧氏體鋼兩種在當時堪稱黑科技的航天專用結構鋼,其材料密度是鋁合金的三倍有餘,因此滿油帶彈狀態下幾乎相當於一輛t72坦克在天上飛。

而速度更加誇張的sr71則使用了大量航空鈦合金,同樣作為代價,由於材料的延展性問題,在飛機被“加熱”到正常狀態之前都要一直漏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