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資料。

實際上控制系統和導引頭的資料也有,但我們畢竟是要仿製霹靂11而不是復刻義大利的阿斯派德,適配的雷達火控都是我們自己的,這個東西自然不可能照抄,也就成了唯一需要技術攻關的部分。

過去幾年間,機械電子二局和607所也已經解決了連續波照射器(c)噪聲過大、導引頭獲取目標資訊時間過長、彈機資料交聯穩定性較差等一系列基礎問題。

總之,就剩下上面所說的兩塊硬骨頭了。

所以常浩南和徐洋發表的那篇論文對於機電二局的同志們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直接就讓已經拖了8年之久的阿斯派德仿製工程見到了曙光。

也難怪他們發一封感謝函還不夠,又派了這看上去足有近百人的隊伍來閻良直接參與打靶實驗。

跟一眾人等寒暄過後,常浩南總算是在試飛院的機棚旁邊看到了正在進行彈機匹配測試的霹靂11。

一字排開,總共10枚。

擱在以前,這是連做夢都不敢想的數字。

殲8能用的阿斯派德現在總共只剩下不到60發,目前只能適配蘇27sk的r27e,也就到貨了一百多枚,加在一起最多二百出頭的數量。

一個靶試就要用掉10發?

笑死,這種要求但凡敢提,空軍首長就敢跳樓給你看。

所以之前咱們進行過的三次中距彈打靶試驗,總共也就打出去了11發導彈。

其中還有4發脫靶。

“中距彈自由,就是好啊。”

常浩南走上前,彎腰在其中一枚導彈的電氣介面上輕輕撫摸了一下。

儘管早在三年之前,人民空軍就已經用引進的蘇27和r27在40-50km的距離上實現了首次超視距打靶,但用華夏自己的飛機發射華夏自己的中距彈,尚屬首次。

也絕對有著里程碑級別的意義。

站在常浩南旁邊的霹靂11導彈副總設計師郭立強恰好聽到了前者剛剛的自言自語。

xx自由這個後世相當常見的梗在1996年自然是沒人聽說過的,這讓郭立強不由得眼前一亮:

“常浩南同志的這個提法很好啊,中距彈自由,嗯,這個提法好!”

“過去,咱們雖然能自己製造飛機,但是導彈還要找義大利人去買,後來他們不賣了,就打掉一發少一發,外國人嘲笑我們‘有機無彈’,我們也不好反駁。”

“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咱們自己的空空導彈,打出去一發還能補上一發,空軍想打多少,就能打多少!”

已經走到另外一邊確認測試結果的楊奉畑此時也剛好回到人群中,思索片刻之後叫來了旁邊的一名助手:

“讓宣傳部門注意一下,在新聞通稿,甚至標題裡面可以考慮引用這個說法。”

本來只是自己感慨一番的常浩南被這麼乍一起鬨還有點不好意思。

不過旋即也就釋然。

對於這個新聞報道標題基本侷限在陳述句,連震驚體都還沒被髮明出來的年頭來說,隨便從自媒體時代弄出來點邊角料,給人們帶來的震撼恐怕都不亞於改造之後的那臺渦噴14……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