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技術換技術 (第2/3頁)
從超級學霸到全能科學家 十月廿二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術的框架裡面,華夏方面必須保證外方產品的銷量和利潤不低於某一個指標。
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就要直接從財政裡面出錢補上。
相當霸道的條款。
但往往不籤也得籤。
結果這一次,雙方達成的協議裡面竟然完全沒有提到有關市場份額的部分,在報道中也未見有“市場換技術”的字樣。
晚七點新聞裡面的每一處遣詞造句都不是隨便定下來的。
所以,勢必已經有不少人開始琢磨這背後的形勢變動了。
“說起來,常工。”
一樣正在看電視的郭林向坐在旁邊的常浩南問道:
“前段時間我們14所也有幾個骨幹突然接到命令去鎬京出差了一段時間,是不是就跟這個事情有關?”
電科集團雖然不是航空工業系統的一員,但是二者之間的關係毫無疑問非常密切。
那架轟6ait的電子裝置改裝,就有不少電科工程師的參與,大概就是郭林所說的這些人。
“算是吧。”
常浩南點了點頭:
“這次也算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咱們眼下估計也就航空氣象安全一個領域能做到領先世界,結果jaa那邊剛剛好就因為這方面的事情被搞得焦頭爛額,所以這協議才能簽得這麼順利。”
如今已經不是二百年前的密約外交時代,談判這種事情在進行的過程中才需要格外保密,現在協議都已經簽完了,只要不涉及具體的技術細節,倒也沒什麼不能說的。
“這個總裝中心……又是選在滬市?”
郭林對於航空方面的事情也算有些瞭解,在波音宣佈併購麥道之後,md90這個型號肉眼可見地不可能再有什麼發展前景,所以也就順理成章地認為這是想要給滬飛那邊的製造廠找個下家,不至於因為找不到訂單而分崩離析。
“不會,具體在哪裡目前還沒定,但總之為了避免一些人欺上瞞下,影響到咱們國內自己的航空產業發展,肯定是要選擇一個此前沒有太多航空產業佈局的地方建新廠。”
常浩南前些天在三座門開會的時候就得知,他跟丁高恆說過的這個選址原則已經被更高階別的領導拍板確定了下來。
“完全重起爐灶?那這個工程量可不小啊。”
徐洋坐餐桌對面,只能透過一個有些彆扭的姿勢看到電視螢幕,好在那條新聞已經結束,所以她也就轉回了身子:
“我在伯克利上學的時候,跟導師去過麥道在長灘的工廠,要想從頭建立一個那樣的生產基地,我覺得沒有5到10年時間很難做到。”
伯克利和長灘都在加州,徐洋作為控制工程領域的博士,有機會參觀也很正常。
“沒辦法,麥道專案的教訓太慘重,當時因為一些人覺得有這個專案就夠了,所以把過去好不容易攢下來的家底全都扔掉,去建立對接美國標準的新體系,結果搞到現在一地雞毛。”
手中正在擺弄筷子的常浩南嘆了口氣回答道:
“滬飛作為目前劃定的大飛機自主產業基地,絕對不能再被那樣折騰一次了,裝置、工人、管理層都受不了,與其再去費心思跟那些‘自己人’鬥智鬥勇,不如干脆釜底抽薪,徹底絕了他們引導外資搞鳩佔鵲巢的念想。”
“竟然還有這種人?”
跟長期混跡在專案一線的常浩南以及郭林不同,徐洋的工作經歷堪稱單純,從伯克利畢業之後就回到科學院,在遇到常浩南之前做的都是偏向基礎的研究,連機房大門都不太需要出的那種,對於這些行業內幕自然瞭解不多。
“這才哪到哪……”
常浩南擺了擺手:
“不過先不說這個了,總之,咱們這次本來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