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的最佳化,因此並沒有出現上一世因為發現三滴漏油而推遲首飛的事情。

“小常啊,過來看看這架飛機。”

在簡單打過招呼之後,薛熾夀直接把常浩南拉到了旁邊。

夕陽從廠房玻璃中透過的餘暉籠罩在01號原型機的機身上,泛起一層金色的光澤,如同沐浴在聖光中一般。

這當然已經不是常浩南第一次看到殲10。

跟前世的首飛狀態相比,眼前這架飛機在硬體上的變化不大,主要區別基本集中在看不見的軟體部分。

尤其是飛控程式,在把常浩南設計的喘振預測和主動控制系統整合進去之後,幾乎可以說是脫胎換骨。

儘管這不會直接提高飛機的效能邊界,但一方面有利於飛行,尤其是試飛過程中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飛行員更有信心地嘗試壓榨出這架飛機的潛力極限。

過去為了降低風險只能發揮八成實力,而現在卻可以發揮九成甚至九成半,實戰水平自然會獲得一個明顯進步。

常浩南和楊韋一起,緩步繞著飛機走了一圈。

這架飛機,確實怎麼看都看不夠。

只不過,在第二圈轉到一半的時候,他卻突然微微皺了皺眉。

因為在習慣性檢視機翼下方的時候,常浩南想起了一件後來讓空軍怨念甚久的事情。

“楊總,我看咱們這架飛機,機翼最內側的掛架介面跟外面兩組好像不太一樣?”

他回過頭向身後的楊韋問道。

實際上,作為重生者的他當然知道答案是肯定的。

殲10的機翼內側掛架在設計時基本考慮專門用於攜帶副油箱,並沒有設定高容量的資料訊號介面。

導致這兩個位置最為優越的掛架無法攜帶制導武器,即便在無需副油箱的場合,也只能使用最簡單的無控炸彈或火箭彈。

這樣做一方面是能省點成本,但主要還是為了給機翼內部留出更多的空間塞油箱。

過去華夏空軍裝備的所有型號幾乎都是如此。

沒辦法,在蘇27之前,華夏接觸到的蘇系飛機都是裝備前線航空兵、功能單一且航程相對較短的型號。

在蘇軍的作戰設定中,它們只需要從前線機場起降,保證制空權別完全丟掉就好。

剩下的事情,陸軍自己會解決。

然而這些短腿米格到了同樣國土廣袤的華夏這邊,卻要承擔起原本屬於國土防空軍的職責,因此燃油焦慮普遍非常嚴重,從殲5到殲7,華夏在改進這些型號時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就是“讓我看看還有哪些地方能塞個油箱進去”。

到了設計殲8和殲10的時候,儘管基礎航程已經沒有那麼可憐了,但設計習慣這種東西哪能說改就改過來,因此這兩個型號還是都保留了一對沒有專用資料介面的掛架。

在聽到常浩南的顧慮之後,楊韋的回答跟前者的預期幾乎差不了多少:

“4個掛架,兩中兩近,怎麼都夠用了吧……難道空軍能有那麼多導彈要掛上去?”

“應該還是保證基礎航程比較重要……”

只能說,人終究不能認識到超出客觀現實以外的事情。

在眼下的90年代末,這確實不能算是什麼問題,因為此時華夏空軍的任務仍然是單純的保衛制空權不完全丟失,而且說實話,武器庫裡面也沒那麼多導彈給你掛,每架飛機保留4個掛架怎麼看都足夠了。

只是沒有誰能想到,短短十幾年後,華夏就會擁有一支攻守兼備的新型空軍部隊。

而到了那個時候,掛架不足的問題就開始產生困擾。

4個掛架對於空戰來說勉強夠用,但要想再兼任對地攻擊,那就無論如何都不夠分配了,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