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主持人的話音落下,剛剛入座的常浩南感覺到旁邊的劉振響身體一顫,甚至微微握緊了拳頭,眼神也不自覺朝他這邊瞟過來。

“第一完成人,劉振響!”

再者說,都已經第四個一等獎了,哪怕其中某一個被取消,也不會有二等獎遞補上來。

但是擋不住他的笑臉。

常浩南緩步走到講臺後面,對準麥克風,然後思索了大概兩秒鐘。

這下子,更是坐實常浩南在圈子裡的人脈地位了。

“感謝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委員會,把這個殊榮授予給我,另外,就是感謝母校京城航空航天大學,以及恩師杜義山院士對我的培養,以及華夏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在當時前景並不明朗的情況下,提供了寶貴的超算資源……”

這能惹得起?

哪怕之前還稍微殘留著些許想法的人,現在也都把想法給忘了。

特等獎一樣是發一個獎盃和一個獎狀,只不過獎狀的體積比一二等獎明顯更大,劉振響抱在胸前,甚至能稍稍擋住下巴。

在把現場的懸念和氣氛拉滿之後,主持人總算揮動手臂,示意後面的工作人員切換投影內容。

禮堂之內,掌聲再次響徹全場。

主要是時間太短,最長不能超過三分鐘。

不過,卻代表著新一代科研人員的聲音。

顯然,他的內心並不像表面上那樣平淡。

就算有些想法,看到一眾控制學和計算機演算法領域的專家都沒表現出什麼異樣之後,怎麼也應該能感覺出來,這個獲獎專案不太容易扳倒……

但卻是對他、對624所、對整個高空臺專案團隊的認可。

不過,能坐到這個會場裡面的人,可能心術不正,可能鼠肚雞腸,但總之絕不可能是傻子。

所以他說的時間很長、內容很多。

從80年代開始鑽山溝,到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軍工勒緊褲腰帶,到黎明來臨時的第一縷曙光,再到高空臺投入使用之後的成果。

儘管已經隱去了不少不方便公開的內容,但劉振響的發言,還是成為了80年代以來軍工人,乃至所有華夏科研人的命運縮影。

講到最後,不僅是他,就連下面不少人都流了淚。

劉振響還特別提到了常浩南。

當然,他並沒有說明後者與全新國軍標之間的關係,只是對他在高空臺應用中做出的貢獻表示感謝——

修改國軍標一事涉及到華夏航空產業發展主導權的鬥爭,其中牽扯實在太廣,因此國防科工委對外的說法一直是由劉振響牽頭,並未把常浩南過早暴露出來。

……

一般來說,科學技術進步獎是授予數量最多的,因此也是三大獎(國際合作獎不在一起發)中受關注度最高的。

因此,劉振響的領獎,基本上應該算是整個儀式的最高潮。

後面的技術發明獎和自然科學獎,一般來說很快就能發完。

包括常浩南會前見到的那些認識人,大多數領到的也都是科技進步獎。

對於常浩南來說,能拿一個一等獎回去,也算是心滿意足了。

畢竟他手裡的兩張王炸,渦扇10和重型模鍛壓機,都還沒出結果呢。

後面還有的是機會拿。

所以,在劉振響領完獎之後,他的心情也算是徹底放鬆下來。

又因為這一整天都沒怎麼好好休息,甚至很快有些昏昏欲睡起來。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超出了他的預估。

就在常浩南努力跟瞌睡蟲作鬥爭的時候,突然之間再次聽到了自己的名字。

“199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