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渦噴14(為舵主飛舞的魔術 luppp002 (第2/4頁)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txt 十月廿二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以把最內側掛架上導彈的脫離方式從滑軌式改成彈射式或者投放式,這樣就能減少發動機面對的煙霧濃度,從而降低故障率。”
坐在會議桌第一排的常浩南在筆記本上寫下了這個問題,微微皺著眉頭思考起來。
這位同志的思路當然是可行的。
導彈需要透過導發架和掛梁才能與飛機緊密連線。
所謂滑軌式發射,就是導彈在發射架上直接點火,依靠本身的推力沿著軌道滑動離開發射架。
而彈射式和投放式發射,則是導彈先透過彈射機構或者自身重力離開發射架,然後在半空中點火。
由於導彈在點火時已經和載機有了一定距離,對後者的影響自然要小上很多。
實際上這兩種方式一開始出現,就是為了發射點火時動靜比較大的重型空對地導彈。
用來應付同樣動靜太大的霹靂8,以及未來的阿斯派德或者霹靂11/12自然沒有問題。
但凡事都有代價。
這兩種方式對於發射時的過載有著嚴格的要求,而作為近距格鬥時使用的武器,霹靂8恰好經常需要在大過載的條件下發射。
所以如果真的採用這種辦法,基本意味著內側掛架只能攜帶中距空空彈或者副油箱。
更重要的是,常浩南不喜歡這樣迴避問題。
霹靂8發射時的煙霧濃度雖然很大,但掛在以前的殲7e和殲8b上都可以正常發射。
同樣沒有使用無煙推進劑、發射時動靜更大的r27中距空空彈甚至可以直接掛在蘇27的進氣道下方發射。
所以無論怎麼說,14肯定是存在缺陷的。
就算透過更改發射方式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兩臺不穩定的發動機也終歸是個隱患。
必須得改!
這件事情的道理並不複雜,常浩南能看出來,參加工作協調會議的其他人自然也能看出來。
而且更改導彈脫離方式實際上無需對飛機本身做出任何改動,只要換個導發架就行了,甚至無需八三工程中的任何一個單位參與。
因此這個建議最終只是被選為兜底的備選方案。
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由於機翼設計大改,所以八三工程多了一架原型機,預計的試飛架次會比原計劃更多,606所和進氣道專業組還有機會對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排查。
當然,最兜底的辦法肯定還是放棄渦噴14,回去用效能稍差但久經考驗的渦噴13f2。
但是不僅606所,就連參與八三工程的其他人也不願意這麼做。
華夏的航空發動機發展之所以一路坎坷,除了本身底子薄弱,加上航發作為工業皇冠的難度很高之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以來,我們的航發專案都只是作為相應的飛機專案配套而存在的。
不僅仿製的是這樣,自研型號也是這樣。
飛機專案如果下馬,那相應的航發也就跟著一起下馬了。
這就導致不同型號的航發之間幾乎沒有前後承接,每個專案對於科研院所來說都是從頭開始。
實際上別說每個專案,頂著同一個代號的專案在不同階段都有可能因為完全不同的效能和技術要求而多次推倒重來。
這樣的教訓對於606所來說尤其刻骨銘心。
1963年,為了改進當時大量裝備的轟5轟炸機,606所在吳達觀的帶領下以渦噴6為基礎研發了950號發動機,後定名為渦扇5,相比於原來轟5使用的渦噴5甲發動機增加35%,耗油降低30%。
1970年,渦扇5完成地面試車,各方面效能完全達到要求,雖然跟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但好歹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