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和福建的交界處,武夷山脈中段西麓,坐落著一座平凡而不能再平凡、普通而不能更普通的小縣城。這座小城的面積不到兩千平方公里,下轄十五個鄉鎮和一個經濟開發區,居民也只有二十萬出頭,其中縣城的居住人口將近九萬。
鄉鎮的人口在急劇地減少,自然村落慢慢地荒蕪,然後消失。村民從深山裡面搬了出來,植物和野生的動物便迅速地佔據了原來的舊屋子、農田、菜園和小道。在廢棄的牆垣旁邊,依然可以看到當年菜田遺留下的油菜和藠頭種子,長成了瘦弱的植株。油菜的小黃花孤獨的開著,藠頭則好像沒有營養滋潤的頭髮一般乾枯。
隨著城鎮化帶來的人口遷移,以及毗鄰省份的各大城市的快速發展,小縣城的居民每年春節過後外出打工,到大年年底回家過年,便是這個小城的頭等大事。常年的半空之城,道路上只能看見零零星星的車輛和行人,在春節的幾天,便變成了道路擁堵,物價飛漲。有好開玩笑的人,笑稱道:“平時軟趴趴,過年‘小香港’。”
春節之後,還未過元宵,小城又很快地恢復了常年的安靜,可是物價受春節的影響,總還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至於這個小縣城中的第二等大事,那要數每年九月份的開學,和六月份的中、高考。小城的學子們,懷揣著對未來的期待,以及還不甚清晰的人生規劃,進入學校。每個人試圖透過學習來改變自身的命運,要過上和祖輩們不一樣的生活,然而,他們計劃中必要的第一步,通常是離開小城。
他們的父輩、祖輩的腦中或許多少還帶著些傳統的思想,要子輩和孫輩們以“高考高中,光宗耀祖”為榮,然而,當他們的子輩和孫輩們在完成他們心願的同時,也註定了要遠離他們,是在距離和親情上同時地遠離他們,也遠離故土。更為可笑的是,當他們的子輩和孫輩們結束在外打拼的生活,再回到故土,重操舊業的時候,卻通常會被認為是人生的失敗,沒有出息。
小城還有的,寥可寫出來的第三等大事,那便是集會和廟會了。
每個鄉鎮,集會的日子和舉行廟會的日子都不盡相同。有些鄉鎮每逢陰曆初二、初五和初八集會,而另一些鄉鎮每逢陰曆初三、初六和初九集會,沒有明白寫下的規矩,也沒有固定的說法,原不過是鄉鎮居民間的口頭約定,時間一久,便成為習俗。
舉行廟會的時間大概也如此,但稍有些規矩可循,比如大仙的生日、中元節,或大概安排在水稻收割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在集會的日子裡,來自四面八方的村民們或空手,或帶上家裡種的花生、芋頭、土豆、毛豆、李子、桃子,或帶上山裡野生的蘑菇、竹筍、中藥根,或帶上自己編織的竹蓆、竹椅、竹凳,一大早就來到鎮上。通常,村民們沿著鎮上主路的兩邊擺好攤位,開始招呼來往的行人,叫賣和兜售著自己的貨物。沒過幾年,集會上的土貨漸漸地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街道旁邊的商鋪和超市,以及從外面世界而來的,琳琅滿目的商品。
小鎮迅速地接受了外面的世界,從而也就迅速地改變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