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張懋,出列上臺!”

“是!”

“英國公張懋者,執掌京營、五軍都督府多年,在職兢兢業業......於弘治十九年北征韃靼之役中擔任北征大元帥......”

“軍功卓越,忠誠愛國,為君分憂......”

“茲以軍部組織部考核決定,准入軍部任大明軍事委員會委員,授大明國防軍大明子弟兵榮譽大將軍銜!”

“再,特賜‘大明帝國之壁’軍功章、賜‘大明軍魂榮譽勳章’賜......”

“賜‘忠武之劍’佩之!”

宣唸完,勳章、軍銜與大“忠武之劍”皆被呈到了弘治皇帝身旁,由弘治皇帝親自授勳贈劍。

弘治皇帝拿起托盤內的軍功章、肩章,親自為這位跟隨在他身旁多年的京城天字一號保安大隊長帶上了屬於他的榮譽。

大明的軍銜,自是帶有屬於中原的特色。

虎為百獸尊,大明的將級軍銜肩章,自然是以虎首為特色標識。

虎首為標,佩一個大星左右兩顆金色小星,這便是大將的軍銜肩章。

而英國公又有虎頭國公的稱號,第一個虎首將級軍銜授予其,又何嘗不算一段佳話?

“英國公......哦不,張將軍,願你不忘初心,擔當起屬於軍部第一位榮譽大將的職責,保家衛國興邦。”

“忠武之劍,何為忠武,將軍自明......”

“接劍!”

弘治皇帝將“忠武之劍”認真遞給張懋。

看著被弘治皇帝親自帶上的榮譽勳章與軍銜,嚴肅接過“忠武之劍”,張懋莊嚴獻上軍禮。

“張懋,此生,為大明之軍人,當以大明榮譽為己之榮耀,以大明之辱為己之辱,此身獻國,至死不悔。”

弘治皇帝亦是被此等熱血感染,回以軍禮。

後,張懋立身於弘治皇帝高位旁將位,落座。

授勳,繼續。

“威寧伯王越,出列上臺!”

“是!”

“威寧伯王越者,投筆從戎,收河套、取賀蘭、戰邊塞、驅韃虜......”

“茲以軍部組織部考核決定,准入軍部任大明軍事委員會委員,授大明國防軍大明子弟兵中將軍銜。”

“再,賜‘從戎為國’勳章、‘大明軍魂榮譽’勳章......”

“賜‘威寧之劍’佩之!”

“保國公朱暉,出列上臺......”

......

老一輩的授勳環節並不算長,畢竟有資格被授勳到新軍部的老將著實不多。

沒多久,第一批將級的將領便被授勳完畢。

滿打滿算,老一輩在場的算上退休榮譽名額也不超過兩手之數。

值得一提的是,例如王煜、朱烈、戚景通、徐經等身處備倭新軍、遼東新軍、下西洋艦隊......等位置上,因職責所在,軍部第一次大會都難以到場。

所以只是宣讀了他們的新制的軍銜級別,之後勳章、軍銜、軍服都會再有專員給其帶過去專門授勳。

至於專員是誰?

那當然是王越等老一輩要退休的榮譽將軍咯。

哦對了,還有張銳等中年基石將領,雖然有按照功績授予軍銜,但後續還得召集到軍校再進行新思想、新人才的培訓。

......

再之後,便是真正的重頭戲,鎮國軍校優秀畢業生授勳儀式。

“學員張倫,出列上臺!”

“到!!”

當真的輪到同輩輪到自己的戰友授勳時,內心的感觸和看老一輩授勳是完全不一樣的。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