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的軍政諸務包括海事皆侃侃而言,信手拈來。
足以得見這位宗澤果然不愧是能夠青史留下大名的大佬,不但打仗打得金國叫爺爺,就連吏治這一塊,也有著自己的見解。
當聽聞宗澤言及,倭國、高麗商販都會從登州一帶的海港暗中進口大量走私食鹽時,高璋不禁一愣。
“登州如今也已產鹽了?”
“不不不,登州不產鹽,此兩國商販所購的乃是濱州私販之鹽。”
“濱州自古以來就是煮海為鹽,以供河北諸地,至仁宗年間,遼國亦在煮海為鹽,將鹽售往河北諸地,仁宗時,河北諸地不禁私鹽買賣……”
結果就導致了河北地區煮出來的鹽,就乾脆開始外銷,甚至都已經有了國際客氣:高麗和那倭國。
“……登州不產鹽?”高璋突然抬手一拍前額,兩眼放光地一聲哎呀。
直接就把那宗澤與陳侍郎給整得懵逼當場。
#####
高璋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古代都是煮鹽為生,曬鹽法好像一直都未曾流行開來。
一直都是需要耗費大量的燃料來進行熬煮,這才會有煮海為鹽一說。
不過高璋倒是記得,自己曾經去浙江那邊的象山縣溜達的時候,曾經見識過當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曬鹽法。
甚至還特地標註出了歷史典籍上關於象山曬鹽法的記載。
而就高璋所知,膠東半島地區,風大,日照充足而且雨量並不是很充足,絕對要比浙江一帶更適合搞曬鹽才對。
既然如此,反正這個辦法告訴宗澤一聲,回頭自己再跟昏君師尊好好地打個商量,看看能不能把官辦國際貿易擴充一下專案。
畢竟制錢貿易,還有書籍貿易,高璋都準備利用官府的渠道,當然,自己肯定也得賺點,不賺錢,怎麼發展?
“曬鹽之法?新唐書?台州下的象山縣有這等妙法?”
出了高府,宗澤猶自有些暈呼呼的,一旁的陳侍郎嘖嘖有聲。
沒想到,高璋那小子居然如此廣聞博記,重要的是,製取食鹽,居然還有這等簡單便利的辦法。
不過話說回來,這登州可不是河北路,食鹽仍舊是以官營為首要。
不過倘若那登州真的能夠利用好那廣袤的海灘來進行曬鹽製鹽,對於大宋而言,這又相當於又多了一個食鹽的來源重地。
還有一點,高璋告訴宗澤,倭國盛產優質的銅和銀,若是能夠以倭國急需的食鹽換取對方的銅和銀。
不論是大宋,還是倭國,都算得上是各取所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