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閒著也是閒著,知道趙瑞民和秦百川出去擺攤兒,,就跟著一起打下手。

安全起見,幾人也不在家附近賣,走的遠了點兒,雖然是瑕疵品但是有著海市的名頭貨出的很快。沒幾天倆人帶回來的衣服就賣完了。

晚上幾人聚在一起數錢的時候,看著眼前按堆放的錢趙媛不由得心理感嘆,

都說女同志的錢好賺,這時候看著這幾天賺回來的錢才是真正的有體會。

不過這種基本都是一錘子買賣,還沒有改革開放,想拿點兒衣服都不是容易事兒。

等到真的放開買賣那時候才是賺錢的大好日子。

1978年11月自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自此華國拉開對內改革的大幕。

同年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正式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同年年底又有政策出來,大批知青開始回城。

1979年開始流傳著一首歌: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深圳自此成為經濟特區,開始騰飛,此後華國人將開始見證一個個奇蹟在這個地方發生。

年後趙媛明顯能感受到街道上閒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一次性回來這麼多知青,街道沒辦法安排得了工作,這些人沒有收入要麼乾點兒零工,要麼就在街上溜達。

腦子活躍點兒的開始在街道旁邊擺起攤兒。

上半年趙媛學校的學習包括團支書的各項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且被推舉為入黨積極分子。

能被推舉為積極分子趙媛非常開心,上輩子爺爺一輩子就以成為一個黨員為榮,她家門口更是長年掛著那塊黨員之家的牌牌。

有一年更是作為老黨員收到了光榮在黨五十年的紀念章。

那時候趙媛還在學校,爺爺一個玩不來手機的老人家,愣是讓奶奶幫他拍了好幾張照片微信上發給趙媛看。

後來趙媛假期回家的時候,聽奶奶說那段時間爺爺整天帶著紀念章在村裡轉悠,見人就給人介紹,得意的很。

只是趙媛大學的時候光顧著打工學習了,沒有當班幹部、學生會之類的,和班上的同學更是生疏,很多甚至只知道彼此的名字,連句話都沒說過,在推舉積極分子這些事情上一點兒優勢都沒有。

這輩子趙媛在成為團支書之後導員安排的任務就很是積極,和班裡同學也混的熟了,自然而然的就被推舉了積極分子。

按照趙媛的預計,在大四畢業之前勢必是能成為一名黨員的,趙媛內心很是興奮,想著趕緊來收她的黨費吧,她很樂意為我黨貢獻點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