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手術,躍躍欲試,但是總沒有機會,連做個簡單的關節鏡檢查的機會都沒有。

現在可以在系統空間學習關節鏡手術,可想而知多麼興奮。

就像小孩渴望得到一個心愛的玩具,日思夜想,有一天終於如願以償。

任務積累的還有三萬分,平時日常獲取的積分也有幾千分,加起來三萬多分,現在非常寬裕。

楊平將手術培訓的專案逐一過目,挑選一個三個月的關節鏡基礎訓練包,六千積分,不算貴,也不便宜。

進入系統空間,楊平開始訓練關節鏡。

關節鏡的操作是手眼分離的,行話叫做三角技術。

平時我們幹活都是手眼一致,眼睛直接看著目標,獲得資訊,傳到大腦,大腦再指揮手操作目標。

這個通路是人的生理迴路:目標-眼-大腦-手-目標,起點和終點一致,直接了當。

但是關節鏡的這個通路不一樣,眼睛看著影片,影片傳到大腦,大腦依據影片的資訊,指揮手操作目標。

影片-眼-大腦-手-目標,起點和終點不一致,不符合人的生理迴路,人體無法適應,必須透過學習才行。

這需要反覆和艱苦的訓練,才能得心應手。

兩隻手,一隻手拿鏡頭,一隻手拿器械,從兩個小孔伸進關節內,鏡頭負責在關節內錄影,實時傳輸到螢幕;器械就負責操作手術目標。

鏡頭有個視野範圍,視野範圍內的,它就能看到;視野之外的,看不到。器械首先要到視野裡去,只有到視野裡去,才被攝像頭拍到,顯示在螢幕上,才有後面的動作。

看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困難,很多初學關節鏡的,把器械送到視野裡,要學習很久才行,一旦移開,要重新進入,又要調整很久。

因為鏡頭和器械在關節腔內,螢幕上看到的是鏡頭拍攝的東西,看不到鏡頭本身,將器械送到鏡頭的視野之內,是一種盲操作,全憑空間感覺。

先練習膝關節,再練習肩關節,把這兩個練習好了,其它的關節就容易了。

雖然在系統裡練習,既不佔用時間,也不消耗精力,但對時間流速的心理體驗與現實一致。

做三個月的持續訓練,絕非一般人可以忍受。

但是楊平天生有這種超強的忍耐能力,可以在系統空間不停的做手術,反覆地訓練,直到無比熟練。

下午,大家手術做完。

張林跟梁胖子躲在廁所抽菸,被宋子墨抓住了。

“你們兩個,有吸菸室不去,偏偏躲廁所裡抽?”宋子墨批評。

“吸菸室?看到門口吸菸室幾個字就沒感覺了,抽菸這事,正兒八經的抽,就沒意思了,躲廁所裡偷偷地抽,才有感覺,這是煙文化,你們不懂。”梁胖子振振有詞,還拉出了煙文化。

“看微信沒?”張林滅掉煙。

群裡發了一條訊息,創傷骨科開會,在示教室,全體不得缺席。

“大事!絕對大事!全體不得缺席,這種措辭一般不用,一用說明有大事宣佈。”張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