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家難捨,故土難離,因此方圓百里的老百姓都拖兒帶女跑到大槐樹附近,想得到政府保護,誰也不願意搬遷到河南去,這時大槐樹附近,已經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有十萬民眾高密度集中在這裡了。

突然有一天上萬官兵包圍了這裡,把百姓的家園全部燒燬,徹底斷了念想,然後繩捆索綁,每十人一串向河南強行搬遷,我們曲氏家族也是在那個時候,來到河南豫西河洛地帶的。我們的家人不論走到哪裡,一定要記住,這治病救人的傳統不能丟,這中醫世家的旗幟不能倒。這勤儉持家,艱苦創業的家風不能失傳。祭拜先祖儀式結束了,大部分人都散去了,曲家老三兒子曲恭仁,留在祭拜的現場,父親的諄諄教誨猶記在心,他好奇的拿起放在祭臺上的曲氏族譜,翻開首頁,上面序言部分寫了許多有趣的內容,他以前雖然看見過幾次,但是今天看來仍然賞心悅目,受益匪淺。

家譜寫到:“明初遷偃,居住東王。世代尊孔,農業種糧,懸壺濟世,耕讀富強。扶弱助困,勤儉為上。積善行德源遠流長。”從家譜上可以看出姓曲的姓氏,和孔老夫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自已一定要牢記祖訓,博覽群書,勤奮苦練,發誓識遍天下字,讀遍萬卷書。做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家譜上還提到自已的先祖,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搬遷到洛陽河洛地區的東王村,後來因伊洛河水暴漲,洪水吞噬家園,淹沒良田,被迫遷移景山白雲嶺上的范家寨村,這個村原是歷史上大文學家范仲淹的後代,以後姓範的家族有的外出當官,有的外出經商,有的遷移到了伊川縣,這村裡姓範的人家急劇減少,而剛搬來姓曲的人家人丁興旺起來,沒幾年這村裡姓曲的人數佔了70%以上,從此這個村就更名為曲家寨。

家譜上說的東王村在歷史上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據記載,唐朝唐高宗李治年間,在洛陽偃師景山地帶出了一個聞名世界的大人物唐玄奘,(古代隸屬唐代洛州緱氏縣),唐僧在家的俗名叫陳禕(600—664),他少年時代聰慧好學,青年時代初露峰芒,中年時代學有大成,晚年時代收徒撰經。他的前半生致力於18年天竺西域取經,千秋獨步15000裡,帶回佛教經典675部,金蟬佛像7尊,佛舍利子150粒,在全國佛學界,引起巨大轟動,深得女皇武則天的尊崇,她把自已的長子李弘拜唐僧為師,後來皇太子李弘不幸得暴病身亡,為了懷念皇太子與唐玄奘的師生情誼,武則天就把長子李弘的寢陵建在唐僧的故鄉景山之上。當年武則天在修建唐恭陵時,曾多次前來現場坐鎮指揮和監督,武則天當年居住的地方,現在叫中宮底村和西宮底村,當年前來護衛的御林軍駐紮的地方,現在叫營房口,當年在等候武則天的地方叫等王村,時間長了人們把聲音念轉了,成為東王村,當年武則天在半道下轎歇息的地方現在叫安(駕)灘村。曲恭仁閱讀了有關歷史知識後心想:“原來我的老家還是個風水寶地呀,早晚有一天我要重新返回老家,去領略當年女皇武則天在此地活動的風采。”

曲老先生利用清明節祭拜先祖的機會,給下一代人上了一堂生動的激勵人生課。他要讓子孫們牢記,苦不苦比比先祖逃難苦,累不累想想先祖老前輩。他的話語像一支衝鋒的號角,激勵著每個人以昂揚的姿態,投入學習,投入生活,奮鬥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