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章 裹挾 (第1/2頁)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誰說的話 作家李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去年年末失守太原之後,第二戰區的長官部,就沿同蒲路遷到了晉南的臨汾。遭受日軍沉重打擊的閻錫山,將手頭晉軍的主力,收縮到了晉西偏南的呂梁山區,倚靠著黃河東岸,並備好了船隻,隨時可以渡過黃河去陝西躲避。
而像獨12旅這樣的常年駐守晉中南門戶的晉軍二線部隊,因為去年沒有赴晉北晉中參與對日大會戰,所以在長官部的眼裡,他們就顯得有些舉足無輕重。但太原會戰之後,日軍控制了山西的北部和中部,晉綏軍和中-央軍餘部大步後撤,使得位於晉中南門戶的獨12旅的防區,一下子成為了最靠近日軍前沿的突出部。
即便如此,當獨12旅突然上報其防區內的豐店縣遭到君陵日軍南下攻擊時,閻錫山的二戰區長官部第一時間仍然沒有重視。
直到豐店戰鬥進行到第二天,也就是這座大山裡的孤城面臨失守,二戰區長官部的幾個作戰參謀才奉命開始關注日軍的這次行動。他們晚些時間用電臺詢問獨12旅旅部,要其彙報前線最新戰況。
可是,接到電報時的旅長鄭源已經失去了對前線的監控,他手下的570團在團長帶領下,還未和日軍接戰就從豐店逃之夭夭了。鄭源只得向長官部含混回電:
“職部為確保同蒲路門戶不失,現將豐店守軍回撤至文城外圍協防。391團則留置豐店與日軍周旋”。
事實上,文城自那一刻開始,就完全喪失了與豐店的所有聯絡。
鄭源下令給倉惶逃來的570團,命其在文城東郊紮營設防,同時召團長田明達入城,參加旅部的應對作戰部署會議。
名義上來自前線的田團長,所能提供給旅部有關前線的情況卻實在少的可憐。鄭源不得不重新向豐店方向派出斥候,一面打探戰況,一面試圖尋找和接應失蹤的旅部情報參謀肖俊平上尉一行。
後來,護送肖俊平上尉以及旅部特派通訊班的那一個步兵連,在豐店外圍被日軍騎兵擊潰後,殘部輾轉返回了文城。該連連長、連附相繼陣亡,據歸隊的一名少尉排長李滿倉講述,旅部情報參謀受重傷,其後莫名失蹤,不排除是被突然出現的八路軍一支部隊裹挾帶走。
而斥候也很快帶回了豐店的訊息:縣城已經被日軍攻陷,中-央軍391團下落不明——要麼是全軍覆沒,要麼是棄城而走。日軍眼下大舉進佔豐店,閉門不出。
第二戰區長官部接到獨12旅的這份最新報告,一時也陷入了迷惑——敵我雙方和平對峙了兩個多月後,日軍突然派一枝重兵,奪取了偏離同蒲路的晉中南守軍一處前沿,而在其他地區仍按兵不動,此舉令人費解。
鄭源得到的指示是:繼續監視豐店敵軍動靜,同時密切注意君陵方向。長官部最緊張的,仍是太原、君陵的日軍主力會沿著同蒲鐵道線大舉南下,威脅臨汾大本營。
獨12旅的旅長當然也緊張著長官部的緊張。毫無疑問,如果太原、君陵一線的日軍師團傾力沿同蒲路南犯的話,首當其衝的就是獨12旅。
晉軍的獨立第12步兵旅,屬於國民政府軍委會整編後的乙種師序列,全旅下轄兩個步兵團569團和570團;旅部直轄一個炮兵連、一個通訊連、一個特務連。就整體戰鬥力以及裝備水平而言,與中-央軍391團不可同日而語。
鄭源清楚自己的實力,也明白如果二戰區不派出部隊協同作戰的話,獨12旅根本無法完成在同蒲路上獨擋日軍鋒芒的任務。他現在很惱火570團的提前逃跑行徑,倘若田明達能夠多支撐半天,鄭源就會派兵去豐店實行策應,從而將中-央軍391團一併接回文城,那樣,防禦文城就多了一支生力軍(或曰炮灰)。
同樣令鄭源惱火的還有旅部情報參謀肖俊平的失蹤。而且肖參謀的失蹤竟然可能牽扯到了八路軍——據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