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說,康熙皇帝已經親政了,那輔政制度就應該壽終正寢了。可是,這事兒就像電影裡的反派永遠死不了一樣,鰲拜、遏必隆和蘇克薩哈這三位輔政大臣竟然向孝莊太皇太后提出了辭職,結果呢,當然是沒得到批准。

孝莊太皇太后給出的理由是,雖然康熙皇帝已經親政,但在處理國家政務方面還是個新手,需要幾位輔政大臣繼續輔佐。所以,過一二年再行奏請此事。這一下子,輔政制度就變成了一種暫時性的過渡制度,不再是過去那種代行君權的模式。

這幾位輔政大臣呢,也不再是單純的輔政了,而是變成了幫助皇帝發揮君權的新型輔政體制。就像電影裡的超級英雄,雖然已經退休了,但一有大事兒還得出來幫忙。

所以啊,康熙皇帝親政以後,雖然有了更多的自主權,但還得時不時地跟這幾位“超級輔政大臣”請教請教。這畫面想想都搞笑,一個已經親政的皇帝還得跟幾個輔政大臣請教問題,這簡直是“超級英雄退休生活”的翻版啊!

鰲拜這個老頑固並沒有把這位剛剛親政的少年皇帝放在眼裡。他自以為背後有眾多親信和兩黃旗的支援,手握大權,就像一隻驕傲的公雞,依然我行我素,不肯把權力歸還給皇帝。

他心裡的小算盤打得叮噹響,企圖把皇帝變成自己手中的傀儡,就像操縱木偶一樣,讓皇帝按照他的意願行事。同時,他還想借皇帝之手,除掉蘇克薩哈這個眼中釘,這樣就能掃除自己在朝中獨掌大權的最後一個障礙。

不得不說,鰲拜這個老狐狸的算盤打得真是精妙。他以為自己可以操控一切,但實際上,他的行為就像一個喜劇演員,表演得太過火,讓人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把戲。

而康熙皇帝呢,雖然年紀輕輕,但他的智慧和果斷卻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看穿了鰲拜的陰謀,一步步穩紮穩打,最終成功地將權力奪回自己的手中,讓鰲拜這個老頑固的如意算盤落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年齡並不是決定一個人能力的唯一因素。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他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果斷,成功地挫敗了鰲拜的陰謀,展現出了他的領導才能和聰明才智。

當初,圈地計劃遭到蘇克薩哈、蘇納海、朱昌祚等人的反對,讓鰲拜這個“大人物”惱怒不已。他覺得這些反對者都是“與蘇克薩哈系一體之人”,好像他們是一夥的,一起反對他。在他看來,把這些反對者都消滅掉,就能削弱蘇克薩哈的力量,就像砍掉他的一個手或腳一樣。

事實上,蘇納海和朱昌祚都被鰲拜以各種罪名處死了,這讓蘇克薩哈的勢力大為削弱。他深知自己已經無法跟鰲拜抗衡了,於是想出了一個“妙招”。

在七月十三日,蘇克薩哈上了一道奏摺,就像是在給皇帝寫一封辭職信。他在奏摺中說:“臣才疏學淺,蒙先皇帝賞識,提拔為內大臣。我本來想在先皇帝面前盡忠,但不幸的是,我得了重病,不能繼續為皇上效力。現在皇上親政,我希望能夠辭去這個職位,去守先帝的陵寢。如果我能活著離開,那就是我對皇上的一點微薄之力的報答。”

蘇克薩哈也許是考慮到希望以自己的主動交權來給鰲拜一個下馬威,同時還能借此機會支援康熙皇帝早日將鰲拜除掉。但他沒想到的是,這道奏摺卻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鰲拜看到這道奏摺後,心想:“好啊,你蘇克薩哈想辭職不幹,那我正好趁機把你除掉。”於是,他便以蘇克薩哈“不忠”為由,要將蘇克薩哈處死了。

康熙皇帝對蘇克薩哈的舉動感到十分不滿,因為他正值親政之初,很多事情還需要重臣的支援。更何況,孝莊太皇太后曾經下達懿旨,不允許輔臣過早“謝政”。所以,當時經驗尚淺的康熙皇帝立即發出一道諭旨,表示不理解蘇克薩哈為何要請辭,並要求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