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靳輔的堅持不懈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治黃工程終於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那些原本被水患困擾的地區,現在也逐漸恢復了生機和活力。人們都稱頌康熙皇帝和靳輔是“治黃英雄”,為國家和人民立下了大功。
然而,朝中總有一些“挑刺兒”的人,對靳輔的工作表示不滿。其中,崔維雅就曾上奏二十四款,質疑靳輔的治河方案。這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難道這位崔大人是覺得黃河太清了嗎?
經過一番周折,康熙皇帝還是決定繼續讓靳輔負責河工之事。他老人家一定是對靳輔充滿了信任,認為這位河道總督是能夠勝任這項艱鉅任務的。
到了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年底,黃淮兩河河務整治一新,河道得以恢復,河湖堤岸均設河兵守衛。這一切都是靳輔的功勞啊!“凡採柳運料,下簾打樁,增卑修薄諸務,畫地分疆,日稽月考,著為令甲,而諉卸中飽諸弊悉絕”,這可真是讓人感嘆不已啊!
靳輔的治河計劃終於宣告完成。內搭大學士席柱在奉命勘察了治河情形後向康熙皇帝稟告:“曾見靳輔顏色憔悴,河道頗好,漕運無阻。臣來時,見宿遷地方將水分排築堤,共計五堤,其二堤已完,三堤正在修築。水盛時,開閘以殺其勢,令其循堤四散分流,無沖決之患。”
看來靳輔在治河事宜上真是費盡心力啊!他不僅要管理河工的事宜,還要親自上陣指揮施工。這可真是讓人感到敬佩啊!他的辛勤工作和巨大貢獻為當時的治水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過,我們也應該理解一下靳輔的辛苦。畢竟,治理黃河這樣的工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不僅要面對各種複雜的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還要應對各種質疑和挑戰。但是,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則,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年末,在平定三藩、收歸臺灣的偉大勝利之後,康熙皇帝覺得自己就像一隻打了勝仗的大老虎,渾身充滿了力量。於是,他決定帶著自己的“老虎團隊”南巡,去檢查河工。
康熙皇帝可是個細心的人,他對河工的每一個細節都十分關注。他說:“雖然我知道治理黃河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我還沒親自到過黃河邊,不知道那裡的河勢如何洶湧,堤岸又有多高多遠。這次我要親自去看看!”
於是,康熙皇帝帶著一行人馬,開始了他的南巡之旅。一路上,他檢查了河工,對靳輔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還寫了一首《閱河堤詩》,表達了對靳輔的信任和託付。
詩中寫道:“防河紆旰良,六御出深宮。緩轡求民隱,臨流嘆俗窮。何年東稼穡,此日是疏通。已著勤勞意,安瀾早奏功。”這首詩充分體現了康熙皇帝對靳輔工作的肯定和期望。
然而,康熙皇帝在檢查河工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當他看到高郵、寶應等地“雖水涸,民擇高開埠棲息,但廬舍田疇,仍被水淹,未復生業”時,他十分憂慮。於是,他開始重視下河和海口工程,要求安徽按察使于成龍與靳輔“彼此協同”,負責疏浚海口,排出高郵、寶應等地的積水。
這個建議聽起來很不錯,但實際上卻不太可行。因為下河地勢較低,最低處在海平面五尺以下。如果疏浚海口,不僅不能排出陸地的積水,反而會引發海水倒灌。
對於這個建議,于成龍表示贊同,而靳輔則據理力爭,大加反對。兩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下。最終,靳輔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被革職,康熙皇帝任命王新命為河道總督。
治理黃河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需要充分了解實際情況和科學知識。雖然康熙皇帝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他的建議在實際操作中卻遇到了問題。而靳輔雖然被革職了,但他對治理黃河的貢獻卻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