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上一面,這可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的機會啊!在路上,他遇到了光緒帝,可是皇帝看了他一眼,啥也沒說就走了。翁同龢心裡那個難受啊,就像是在夢裡一樣。這年輕的光緒帝竟然沒敢跟他說句話,這可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啊!

就這樣,光緒帝最親密的股肱重臣被削掉了。翁同龢心裡那個苦啊,只能默默地收拾東西,準備離開京城回老家常熟。這時候,他也許想到了杜甫的那句詩:“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意思就是那些公卿將相們住滿京城,為什麼只有你一個人獨獨是這般困頓而不得意!

當時有人評論說:“如果翁同龢沒走,戊戌政變可能不會發生,或者即使發生了也不會那麼決裂。”還有人說:“如果翁同龢還在,他一定有辦法調和帝后兩黨的矛盾。”這都是後話了。

總之呢,翁同龢的被罷斥,是後黨的一大勝利,也是帝黨的一大損失。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兒,對光緒帝來說更是如此。

這第二道諭旨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上面說,以後所有在朝的臣子,要是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賞識或者被提拔到一品大員的位置,或者是被任命為侍郎,都要先寫一份奏摺,然後恭恭敬敬地去慈禧太后面前謝恩。那些地方上的將軍、都統、督撫、提督等官,也不例外,也得寫奏摺謝恩。

這可真是讓人覺得有點滑稽啊!這不就是告訴大家,從中央到地方,只要是二品以上的大官,都得先經過慈禧太后的同意才能上任,然後還得親自去謝恩。這不就是說,用人權都在慈禧太后手裡嘛!

這道上諭的出臺啊,還有一個故事呢。據說啊,有位內務府的大臣,為了討好西太后,居然私自跑到西太后那裡去謝恩。這可真是違反了清朝的祖制啊!按照規矩,太上皇或皇太后歸政之後,要是有什麼賞賜,應該由皇帝代為謝恩,大臣是不能直接去找太上皇或皇太后的。這樣做是為了表示對他們的尊重。

結果呢,這位大臣的行為被光緒帝斥責為“不懂事”。但是西太后卻懷疑這是光緒帝在“禁制”她的行動。這位大臣就趁機向西太后進讒言說:“康有為蠱惑亂政,大小臣工竟然還有附和他的人,我深感憂慮。太后您不肯垂簾聽政,但是也得接見一下臣下們,這樣才能遏制他們的妄為之心。否則時間久了,他們會更無所顧忌,到時候恐怕就收不住場了。”

聽了這番別有用心的言論,慈禧太后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下了一道諭旨,要求所有二品以上的大員都要先謝恩。這就是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太后然之,故有是詔”。

這第三道諭旨可真是讓人笑掉大牙了!上面說,慈禧太后準備在秋天的時候,坐火車去天津檢閱軍隊。這可真是讓人覺得有點兒搞笑啊!你想想,一個老太太坐火車去天津檢閱軍隊,這畫面得多有趣啊!

而且啊,這道諭旨還特別強調了要修繕海光寺和海防公所這兩處地方,還要把火車鐵路整得整整齊齊的,一點兒也不能耽誤。看來慈禧太后可真是準備得非常周到啊!

這“閱操”其實就是閱兵的意思啦。閱兵可是個很有門道的事兒,只有真正掌握了兵權的人才有資格檢閱軍隊。慈禧太后讓光緒帝陪著她去天津檢閱全國最有戰鬥力的北洋諸軍,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她的目的啊,就是要向軍內外傳播一個重要資訊,那就是兵權掌握在她慈禧太后的手裡,全國的軍隊都得聽她一個人的指揮。

這第四道諭旨啊,是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上面說:“命令直隸總督王文韶趕緊來見我,讓大學士榮祿暫時代理直隸總督。”這可真是讓人覺得有點兒無語啊!你想想,一個老太太居然能指揮得動那麼多大官,這可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啊!

這王文韶啊,被調到中央後,不再擔任直隸總督,而是當上了軍機大臣,還兼任總理大臣,那可是備受信任啊!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