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被忘記。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南巡之旅。這一路上,他不斷地聽到江淮各地的百姓稱讚原任河道總督靳輔,心中不由得對這位多年來為河工之事盡職盡責的官員產生了敬佩之情。於是,他決定恢復靳輔的官銜品級,以表彰他的辛勤付出。

然而,歲月不饒人,常年為河工之事操勞的靳輔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再次擔任河道總督後不久,竟然病逝於任上。這個訊息傳到康熙皇帝耳中,他痛惜不已,不僅下旨悼念,還親自為靳輔治喪安葬,諡號“文襄”。

靳輔去世後,康熙皇帝先後任命了于成龍、董安國、張鵬翮等人擔任河道總督,但實際上治河工程主要是由康熙皇帝親自指揮設計的。經過幾十年的治河經驗,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只有解決好黃河倒灌淮河、洪澤湖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黃河下游的泛濫之災。

於是,在第三次南巡時,康熙皇帝對河工作出了詳細部署:第一,深浚河底,讓黃河水位低於洪澤湖水面,從而使其免於倒灌;第二,改修清口,使其斜行旁流;第三,拆毀此前董安國修築的攔黃壩,使黃河下流暢通;第四,將高郵一帶河水引出歸江,以迅速排出高郵、寶應等地的積水。

康熙皇帝提出的治河方略,不僅保證了漕運暢通,更保護了廣大民生的利益,體現了更高水平的治水理念。這一切都讓人感到這位皇帝不僅有著卓越的領導才能,更有著對百姓深深的關愛之情。

在治理黃河的過程中,康熙皇帝展現出了他幽默風趣的一面。有一次,他發現一位河道總督在治理黃河時採用了錯誤的方法,便嚴厲地批評了他。但這位總督並不服氣,還找藉口說:“皇上,您不是常說‘不要穿鑿附會’嗎?我這也是在遵循您的教誨啊!”

康熙皇帝聽後先是一愣,然後哈哈大笑起來:“好啊!你還敢拿我當藉口!那我問你,如果我把一條臭鹹魚扔進河裡,你說會有什麼後果?”

那位總督被問得一愣,猶豫了一下才回答:“皇上,那會導致河水變臭啊!”

“是啊!”康熙皇帝笑著說,“那你說我這個‘穿鑿附會’的臭鹹魚是不是也該被扔進河裡呢?”

那位總督頓時恍然大悟,滿臉羞愧地向康熙皇帝請罪。康熙皇帝笑著原諒了他,並鼓勵他以後要更加用心地治理黃河。

這個故事不僅展現了康熙皇帝幽默風趣的一面,也提醒了我們不要將任何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靈活的思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當時的河道總督張鵬翮可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很好地貫徹了康熙皇帝的政策。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年初,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時,對張鵬翮的工作非常滿意,還親自做了一些細節的調整和補充。

回京後,康熙皇帝高興地向眾大臣宣佈說:“朕此番南巡,遍閱河工大約已成功矣!向來黃河水高六尺,淮河水低六尺,不能敵黃,所以常患淤墊,今將六壩堵閉,洪澤湖水高,力能敵黃,則運河不致有倒灌之患。此河工之所以能告成也。”

聽到這裡,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來。康熙皇帝也忍不住笑出了聲,接著說:“張鵬翮這個人啊,真的是個‘治水奇才’,把河工搞得如此成功,朕也跟著沾光了!”

同年三月十八日,康熙皇帝在五十大壽之時,特以“四海奠安,生民富庶,而河工適又告成”頒詔天下,可見他對河運治理成就的重視。

聽到這裡,大家都忍不住歡呼起來。畢竟,治理好黃河這樣的工程可是個大功德啊!康熙皇帝也忍不住笑了起來,說:“看來這次南巡真的值得啊!不僅河工告成,連我自己也沾光了不少啊!”

此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