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和十座石卡、十一座木卡,殺了敵軍六百人,還斬了十三名敵將。可惜的是,清軍的護軍統領檯斐英阿、二等侍衛英賚、佐領棍等依等人也戰死了,“真是死傷慘重啊”!
這廓爾喀王叔可真不是省油的燈,眼看著清軍不斷深入,來勢洶洶,失地數百里,南邊的印度跟自己還有宿怨呢!於是他假裝派兵船來支援,其實是想陰人家邊疆。福康安他們剛開打的時候,還曾通知過廓爾喀東南的哲孟雄、宗木布魯克,南面的甲噶爾和西面的巴作木朗等部一起進攻。那時候這些部落見清兵連勝,也開始考慮出兵的事。哲孟雄部長還向駐藏大臣和琳“上書請示”,要求派兵支援,順便再領點賞錢。
這會兒強敵已經深入內地了,周邊各部也不穩當。廓爾喀執政王叔巴都爾薩野一看這架勢,知道“乞降”求貢是唯一出路了。早在清兵進攻雍鴉的時候,他就送回了去年抓去的兵丁王剛、第巴塘邁和一份稟帖。那稟帖裡說紅教喇嘛沙瑪爾巴已經於五月十五日病死了,求清兵別追究了。但福康安根本不理他那一套,繼續發兵進攻。等到七月初雙方大戰於集木集後,初八日國王拉特納巴都爾又派了大頭人來求情,答應交出所搶財物和沙瑪爾巴的骨頭。
乾隆皇帝真是個善變的人啊!五十七年八月初五那天,他老人家收到了福康安送來的兵丁王剛的稟帖,於是就下諭給軍機大臣說:“這次廓爾喀只派了個兵丁過來投了個稟帖,‘稟帖裡只想著求降,還沒自己認錯呢’。”這意思就是贊同福康安的做法,繼續發兵,把廓爾喀給收拾了。
可沒想到,短短四天後,乾隆帝的方針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決定接受對方的投降,把事情給解決了。他在八月初九下諭說:“藏內氣候變冷了,九月以後大雪封山。今年天氣比往年都冷得早,預計九月中旬就有雪了。‘要是再不快點把事情搞定撤兵,糧食運送稍有不及時,那進攻不能直搗敵人老巢,撤退又會被大雪阻攔。這可是大事啊!之前我就降旨給福康安了,讓他看著辦。現在看情況實在不行,就接受投降算了。我在萬里之外,也不能一一遙控。’福康安你可是受了我的重託啊,別畏難而退,‘你得隨機應變,趕緊把事情辦了。’”
到了第二天,八月初十,乾隆帝又下了一道諭,對軍機大臣說:“今年氣候比去年還冷,下雪封山的日子會更早。要是福康安太急於求成了,冒險深入,‘轉眼間冬天就到了,要是進退兩難,那就糟糕了。’趕緊再傳個話給福康安他們,‘實在不行就別進攻了。’那巴都爾薩野要是還不敢親自來投降,那就趁他害怕趕緊求饒,讓他派個大頭人到北京來,‘寫個表認個錯,然後投降撤兵。’”
乾隆帝這回的轉變可真夠大的啊!顯然是吸取了之前明瑞將軍在緬甸冒險深入、結果糧盡援絕、全軍覆沒的慘痛教訓。這廓爾喀跟緬甸有很多相似之處啊:國家都快被滅掉了,當然拼死反擊;山高林密、道路艱險、氣候惡劣,對清軍非常不利;遠道而來,轉運數千裡,人力物力財力耗費巨大;山地陡峭狹窄,騎兵根本施展不開……要是再硬要執行原來的方針,恐怕又會重蹈明瑞的覆轍。乾隆帝雖然還不知道集木集大戰的具體情況,但根據福康安之前陸續呈報的軍情,已經知道行軍打仗的艱難和將士傷亡很大等等實際情況。所以呢,在連續勝利的時候果斷決定收兵,避免更大的損失。雖然這個決定下得有點突然,但總體來說是正確的、符合兩國利益的。而且這也跟實際情況完全吻合。就在乾隆帝下這道諭旨的一個月前,福康安就已經跟對方議和了。
原來福康安大爺一路狂飆,在廓爾喀境內殺得七進七出,深入敵後七百餘里,離人家首都就幾十里路了。他眼看著大功即將告成,那當然是拒絕和談啦!可是呢,集木集一戰讓他領略到了啥叫傷亡慘重。五千精兵現在可沒剩下幾個能打的,再往前推可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