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士毅這哥們兒可真會玩兒!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他呈報兵敗的奏摺送到了皇宮。奏摺上說他年初二就得到訊息,說黎維祁派去防守黎城南的兵被阮軍給趕跑了,還說要報仇洩恨。孫士毅一聽,趕緊派兵去迎戰。結果黎維祁一聽阮惠親自來了,嚇得腿都軟了,抱著孩子跟著老媽就逃到富良江那邊去了。那場面,真是混亂不堪,老百姓都忙著逃命。孫士毅和提督許士亨帶著兵去對抗阮軍,但人家阮軍人多勢眾,把他們四面埋伏,孫士毅費了好大勁才逃出來,慢慢撤到北岸。總兵李化龍走到橋中間,一不小心掉水裡去了。提督許世亨、總兵張朝龍、尚維屏、參將楊興龍、王宣、英林及遊擊明柱這些人,因為橋斷了,沒能過去,現在沒一點訊息,估計都死了。孫士毅請求皇上把他革職治罪,也好給其他愛瞎指揮的人一個教訓。
說實話,孫士毅這奏摺寫得可真夠可以的!把自己貪生怕死、慌不擇路、棄眾而逃的醜事,說得跟“英勇突圍”似的。明明是自己慌亂中砍斷了浮橋,導致總兵李化龍掉水裡淹死了,卻說自己“帶兵徐徐過浮橋”。還有許世亨他們那些人,也是因為浮橋斷了過不去江才沒逃出來,哪是什麼“未及過橋”?孫士毅這傢伙真會給自己找藉口,把貪功違旨、輕敵喪師、畏死潰逃的罪名,說得好像只是個“排程乖方”的小錯兒似的。這種人真可恥!他這是在糊弄皇上呢!
乾隆皇帝讀完孫士毅的奏摺後,氣得七竅生煙,但還是忍住了,給軍機大臣下了五個命令。第一個嘛,他怪孫士毅不聽話,要是聽了撤兵的旨意,官兵們早就回關內,也不會有這麼多麻煩。孫士毅啊,就是貪圖功勳,想著抓阮惠等人立大功呢!第二個嘛,他說孫士毅和許士亨這兩位大佬啊,得為大局著想,穩紮穩打,把部隊安全地帶回關內,別冒險。第三個呢,他覺得阮惠他們應該不敢來邊界挑事,但關口也得加強防備。孫永清已經調了一千多名兵力過來,加上原來的防兵有三千人,不夠的話再從附近各營抽調。第四個呢,乾隆皇帝想寬慰一下孫士毅,說行軍打仗嘛,哪能一帆風順呢?像新疆、大小金川這些地方,也都有過小挫折,但最後都成功了。孫士毅這次出關成功得太容易了,所以才有這個波折。他覺得孫士毅請革職治罪有點過了,這事兒算是個意外。第五個嘛,他覺得這次阮惠敢來截擾,搞出這麼一齣戲,說不定是自取滅亡。等孫士毅帶兵安全回關後,“將來怎麼辦、和不辦”,都還來得及慢慢商量。
各位看官,你們可曾聽說過乾隆皇帝的那些趣事?讓我來給你們講講這位老兄的“豐功偉績”吧!話說那一天,正月二十六日,乾隆皇帝又發了一道諭旨,這次跟上次可大不一樣了。
首先,他開始數落孫子的不是,直接把他的封爵給削了。這孫子啊,居然學阮惠興兵逐主,這不是明擺著跟天朝對著幹嗎?於是乾隆皇帝就派孫士毅就近籌辦這事兒。孫士毅也不含糊,奏述安南臣民願效前驅的情形,自請統兵出關。乾隆一看,這小子挺有骨氣啊,就降旨允行。
孫士毅出了關後,那真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啊,不到一個月就把黎城給收復了,還冊封了黎維祁。乾隆一琢磨:這小子為我天朝字小存亡立下大功,而且還是個全才,能為國家帶兵宣力,我得好好賞他!於是就晉封孫士毅為公爵,還賞了個紅寶石帽頂。不過乾隆皇帝也留了個心眼兒,特意囑咐孫士毅:“你趕緊給我撤兵!”
孫士毅要是聽了乾隆的話,早早撤回關內,那就啥事兒沒有了。可這哥們兒呢,偏偏想讓阮惠投降,或者被人綁送過來,貪圖功勞。結果呢,阮惠趁機“復發”,把乾隆皇帝和孫士毅都給驚呆了。乾隆皇帝一想:這事兒我也有責任啊,我跟孫士毅都不能推卸責任。
再說說這阮惠,他過去撤到富春後,又率眾前至黎城,這不是明擺著挑釁嗎?孫士毅怎麼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