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二年三月十一日,乾隆皇帝坐在龍椅上,眉頭緊皺,一臉嚴肅地下了一道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諭旨。這道諭旨啊,影響巨大,讓他不久就後悔得直拍大腿。

“那個大學士慶復啊,在外邊辛苦了這麼多年,現在綸扉重地需要他回來京城,辦理閣務。記得去年四川瞻對的戰役剛剛結束,現在大金川的番蠻又不安分了,鬧得烏煙瘴氣的。我已經命令慶復去征剿了。但想想要治理好這片地方,讓番眾不再鬧事,得有個好辦法才行。貴州總督張廣泗啊,你可是對這種苗蠻的情況瞭如指掌的。川陝總督的位子,就由你來補授吧,別來京城了,直接從貴州出發,火速趕往川省。慶復呢,等你到了四川之後,把那邊的情況好好告訴他,要麼回京,要麼繼續留下來一起處理,你自己看著辦。”

就這樣,這一道諭旨下來,清軍進攻金川的事情就被敲定了。這可是傳說中的“十全武功”之第一“武功”,首徵金川的大戰就要拉開帷幕了。

話說這金川啊,地理位置特別有意思。它位於小金沙江的上游,有一條渠水從松潘外西藏地方流出來,經過黨壩,就流入了金川境內。這條河水又深又寬,被稱為大金川;另一條叫納水的小河,源頭比較近,就被稱為小金川。兩條河都是東北向西南流淌的,流到明正土司的地界就合流為若水。再往前流到會理州的時候,它就改名叫金沙江了。這兩條河沿岸的居民都是藏族人。明朝的時候,這裡歸雜谷安撫司管。金川這地方山特別多,河流又急,來往都得用皮船和索橋。天氣也特別冷,還經常下雪。但這裡青稞和蕎麥倒是長得挺好,就是產量不高。大小金川的土司都是明金川寺演化禪師哈伊拉木的後代哦。

清朝順治七年的時候,小金川的土司卜兒吉細歸附了清朝,還被授予原來的職位。康熙五年的時候,大金川的土司嘉勒巴也歸附了清朝,清政府給他授了個演化禪師的印,“叫他領著他的部下”。後來清軍把大小金川都給征服了。一開始在大金川設了個阿爾古廳,在小金川設了個美諾廳。但後來就都改成懋功廳了,還設了個同知。這懋功廳可是四川省十四廳之一呢。到了民國時期,它就改名叫懋功縣了。大金川現在就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縣,在成都西北四百餘里呢。

乾隆皇帝在諭旨裡說金川的番蠻太無法無天了,恃強凌弱,鬧得可歡了。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其實啊,大小金川的上司們,就跟附近的雜谷、綽斯甲、革布什咱、明正、瓦寺、沃日、黨壩等土司一樣,都是清政府的屬下小弟。這些土司的頭頭們,都受過清政府的封賞,有宣撫使、安撫使、宣慰使、長官司、土守備、土千戶、土百戶等頭銜。他們得定期給朝廷交貢品,聽從調遣,帶著手下去打仗幹活,不能劫掠偷盜,也不能侵佔其他土司的地盤。要是土司之間鬧矛盾了,得聽清政府的裁決,不能自己就開打。要是違反了這些規定,那官府就會來收拾他們,革職查辦,甚至出兵征討。雖然清政府也想管住這些土司,不讓他們到處惹事生非,但那些人馬多、兵力強的土司們,總是喜歡搶奪鄰近土司的地盤。在這方面,大小金川的上司們就顯得特別突出。

大金川一開始還沒被清朝正式封為土司呢,他們的頭頭都跟著小金川混,給小金川當小弟。康熙六十一年,嘉勒巴的孫子色勒奔帶著手下跟著四川提督嶽鍾琪去征討西藏的“羊峒番”,打贏了,立了大功。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雲貴總督高其倬覺得小金川太強橫了,就上奏說:四川的土司太多了,“人多的地方就應該分家過日子”,現在小金川太“橫行霸道”了,而金川土舍色勒奔“曾經打過羊峒,表現挺好”,應該給他個安撫司的職位,“這樣也能壓制一下小金川”。雍正皇帝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封色勒奔為安撫司。從那時候開始,大小金川才正式成為跟小金川平起平坐的兩個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