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什麼變法,所以呢,他們就密謀起來,準備提前採取行動。
於是,就在光緒帝要召見康有為的前一天,也就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七日,慈禧太后和榮祿聯手,脅迫光緒帝連發了四道諭旨,想要防範變法。
第一道諭旨就是罷免翁同龢。諭旨上說:“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最近辦事不太得人心,導致很多人都不服他。而且,每次召對時,他總是對一些事情任意發表意見,喜怒哀樂都表現在臉上,越來越表現出攬權的狂妄態度。這樣的性格,絕對不能勝任樞機之職。本來應該查明實情,予以嚴懲。但是考慮到他在毓慶宮行走多年,不忍心一下子就給他嚴厲的譴責。所以,翁同龢立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看來這慈禧太后和後黨官僚們一直在找機會打擊翁同龢啊!他們早就看他不順眼了,這次終於找到機會把他趕走了。
接下來的三道諭旨呢,都是關於重申收回二品以上大臣的任命權、準備秋天到天津閱兵、任命榮祿為署直隸總督的。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進一步限制光緒帝的權力,讓他無法順利地推行變法。
這時的清朝廷可真是個熱鬧的地方啊!奕訢病故了,禮親王世鐸也病了,只有剛毅這個領銜軍機大臣還在苦苦支撐。他可是處心積慮地排擠迫害翁同龢啊,一點都不留情面。
四月二十日之後,那些摸清慈禧太后心思的後黨大員們就開始暗中指使自己的親信黨羽,比如於蔭霖、王鵬運、文悌等人,讓他們上書彈劾翁同龢。這些人可真是敢說啊,什麼“誤國無狀”、“結黨亂政”、“狂悖攬權”這些詞都用上了,就是為了給罷免翁同龢提供炮彈。
不過呢,這些充滿不實之詞的奏章並沒有動搖光緒帝對翁同龢的信任。皇帝還是覺得翁同龢是個值得信賴的大臣,畢竟他們合作了那麼多年,翁同龢也一直支援皇帝的改革。
然而,這些奏章卻引起了西太后的警覺。她聯想到奕訢病重時,曾跟她說:“太后問以遺言,泣奏翁(同龢)心叵測,並及怙權,遂驟下罷斥之諭。”意思就是說,奕訢臨死前,太后探問他的遺言。奕訢流著淚說,翁同龢居心叵測,跋扈攬權。於是,慈禧就決定罷免了翁同龢的職務。
有人評價說:“因為太后已經答應不限制皇帝辦事了,不方便直接鉗制皇帝,所以就在沒有見到康有為之前,先把翁同龢給撤職了,以此來警告皇帝。”翁同龢那時候可是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大臣、戶部尚書並會辦軍務,是最受光緒帝寵信的大臣啊!光緒帝事先並不知道慈禧要罷免翁同龢,慈禧這完全是突然襲擊,讓光緒帝措手不及。
這光緒帝聽到慈禧太后要罷免翁同龢的訊息,可真是嚇得不輕啊!他驚得魂都飛了,眼淚嘩嘩地往下流,一整天都不吃東西。身邊的人看著皇帝這個樣子,都忍不住笑了,說:“看這皇上,肯定是被老翁(翁同龢)下了什麼鎮物了,把他嚇得魂都沒了。”
這一天呢,恰好也是翁同龢的生日,他心情非常好,感覺自己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呢,突然接到了要罷免他一切職務的聖旨,這可真像是五雷轟頂啊,翁同龢一下子就愣住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不過呢,翁同龢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臣,他很快就把自己的情緒穩定了下來。他在日記裡寫道:“臣感激涕零,自省罪狀如此,而聖恩矜全,所謂生死而肉白骨也。”這話可不是一般的肉麻啊!他說自己不但不感到委屈,反而非常感激。這就是忠君思想在翁同龢身上產生的奇妙反應。
你想想啊,翁同龢這可是被自己效忠的皇帝給拋棄了啊,但是他卻覺得是皇帝在保護他,這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看來這變法之路還真是充滿了各種意想不到的坎坷和挑戰啊!
第二天中午,翁同龢急急忙忙地趕往宮門,想要跟光緒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