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啊,那是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那時的清軍可是氣勢洶洶,直接從東北殺入關內,最後在北京安家落戶。你知道他們老家在哪兒嗎?就在那“白山黑水”的東北地區,滿洲的發祥地。

清朝的統治者入關之後,把東北當成自己的“龍興之地”,給北京定了“陪都”的位置。對東北啊,他們實行了一種特別的制度,就是那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的駐防體制。這三地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在這三位將軍手裡,他們既是軍長又是省長,權力大得不得了。

這東北的體制啊,和內地的行省制度可是大不相同,跟其他各省的八旗駐防也有區別。在清朝,他們在各省都設了八旗駐防官兵,由將軍和副都統領導。雖然工作繁簡略有不同,但職責是一樣的。但盛京、吉林、黑龍江這三處的將軍就不同了,他們因為守的是清朝的發源地,責任重大,所以被派去鎮守留都,統治軍民,安撫邊境。他們的工作繁忙,權力也大得不得了。

話說啊,那是在順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清朝決定定都北京,把原來的老家盛京改成了陪都。他們還裁掉了那些亂七八糟的衛所,然後設立了內大臣、梅勒章京和八旗駐防。那時候的皇帝真忙啊,連這種小事都要操心。

皇帝一拍腦門兒,就任命正黃旗的內大臣何洛會去當盛京的總管,讓他去鎮守盛京那一大片地方。左翼呢,就交給鑲黃旗的梅勒章京阿哈尼堪來管,右翼就由正紅旗的梅勒章京碩詹來負責。

這八旗啊,每個旗都有滿洲協領一名,章京四名,蒙古和漢軍的章京各一名,他們都在盛京駐防。這一年啊,皇帝還在熊嶽、錦州、鳳凰城、寧遠、興京、義州、新城、牛莊、岫巖這九個城市設定了城守官,讓滿漢的章京帶著兵去這些地方駐防。

到了順治二年,也就是1645年,清朝終於把文武官員的品級給定下來了,盛京的留守官兒們都升到了二品。第二年呢,駐防的內大臣就變成了昂邦章京,還給了他們鎮守總管的印。

康熙元年,也就是1662年,皇帝把盛京的昂邦章京改成了“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四年後,也就是1665年,這遼東將軍又變成了“鎮守奉天等處將軍”。到了乾隆十二年,也就是1747年,奉天將軍又改成了“鎮守盛京等處將軍”,簡稱盛京將軍。

這盛京將軍的職位啊,從順治元年一直傳到了清光緒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那時候東北開始搞改制,把將軍給撤了,改成行省,設總督。這盛京將軍的職位啊,歷經了260多年,換了80任呢!

剛開始啊,盛京將軍管著整個東北地區,後來呢,權力就被吉林將軍他們分走了。在乾隆年間啊,盛京將軍管的地兒東到興京邊280多里吉林烏拉界;西到山海關800多里直隸臨榆縣界;南到寧海南境730多里海界;北到開原邊境260多里;東南到鎮江城540多里朝鮮界;西南到海800多里;東北到威遠堡230多里吉林界;西北到九官臺邊門450多里蒙古界。

說到盛京將軍這個職位啊,那可真是個“大掌櫃”!跟內地各省督撫比起來,盛京將軍的職責可是廣泛得多了,權力也大了不少。首要任務就是搞軍事,手下管著一大堆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等,簡直就是個“官兵大雜燴”!

話說清初那會兒,盛京地區可是用八旗組織來管理的,就像個大家庭一樣,駐防官員們就像是家長,什麼軍政事務都得管。可是啊,後來地方事務越來越多,順治十年(1653年)就開始搞旗民分治了,就像家裡孩子多了得分房睡一樣。再到順治十四年(1657年),為了“隆重陪都體制”,直接就把遼陽府給撤了,在盛京城設了個奉天府,還置了個府尹,秩正三品,跟京師順天府一個級別。

這奉天府尹啊,雖然只是個一府之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