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甚至忍不住騎赤兔去了王允府,找秀娘顯擺。

頗有些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味道。

八月三十日,董卓召集文武百官,正式商討廢帝之事。

“天子闇弱,不可以承奉宗廟,為天下之主。如今老夫想效仿伊尹、霍光的先例,改立陳留王為皇帝,諸位以為如何?”

“當年霍光定下廢立之事,敢有異議的,軍法處置!現在嘛……哼、哼、哼!”

董卓面目兇狠,旁邊有甲士神情冷酷,按劍不發。

所有人都惶恐不安,無人膽敢出聲。

唯有尚書盧植仗義執言道:“當年太甲繼位之後昏庸不明,昌邑王的罪狀更是罄竹難書,所以才有廢立之事。”

太甲是商朝的第四任君主,昌邑王就是漢廢帝劉賀,兩人都是史上有名的昏君。

“如今天子尚且年幼,德行無虧,如何能跟那兩個昏君相提並論?”盧植反駁道。

董卓大怒,又反駁不了盧植,氣得想殺了他。

幸好後來蔡邕等人求情,董卓才放過盧植,只是罷了他的官。(邕,音同擁)

盧植與皇甫嵩、朱儁三人並稱漢末三傑,都是平定黃巾之亂的主要功臣。

說來也巧,三人剛好都跟後世魏蜀吳的君主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盧植是劉備的老師,皇甫嵩曾是曹操的上司,提拔過曹操,而朱儁也曾是孫堅的上司,很看好孫堅。

孫堅就是後世吳國君主孫權的父親。

九月一日,朝廷正式舉行廢立儀式。

廢黜少帝劉辨為弘農王,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何太后還政。

太傅袁隗將少帝扶下御座,董卓將獻帝扶上皇位。

群臣皆悲,卻無人敢言。

九月三日,董卓鴆殺何太后。

董卓又將董太后的侄子董承納入麾下,聲稱自己跟董太后有親戚關係,以外戚身份主持朝政。

後來,董卓在幕僚的建議下,陸續提拔官員,又為黨人平反,徵召名士入朝為官,選拔名士擔任地方官員,試圖收買士族人心。

(黨人即是在黨錮之禍下,被宦官誣陷為叛賊計程車族官員)

比如名士蔡邕,從一介白身,被董卓強召為祭酒,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等職,後又任左中郎將,封高陽鄉侯。

可謂是極速升遷,對其大為親待。

而幷州太原王允也被拜為太僕,不久遷任尚書令。

期間,盧植為躲避董卓,隱居到幽州上谷郡。

袁術等人也因畏懼董卓,各自紛紛出逃。

十一月一日,董卓升任相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趨”指的是小步慢跑,入朝不趨即是指上朝可以走路無拘無束,不需要彎腰踏小碎步去覲見皇帝。

劍履上殿,是指上殿覲見皇帝時,可以佩劍穿鞋。

至此,董卓權利達到巔峰。

而袁隗,已被徹底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