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武林自西漢末年,巴蜀樵夫張道陵於兵書寶劍峽軒轅洞內偶得機緣,在鶴鳴山開創道宗,與此同時,西域都護所博士景盧從大月氏國引入釋宗以來,儒門一家獨大的局面,逐漸演變為二宗一門的三足鼎立之勢。
三大勢力中,儒門最早在秦末漢初之際,在文廟首領叔孫通的帶領下,歸順漢高祖,為其制定宮廷禮儀,並藉此機會在宮廷經營百年,終到漢武帝時期,授予儒門聖人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聖旨,從此諸子百家唯儒家馬首是瞻。
然而,儒家教義,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之理,造成社會階層割裂,統治階級愈加驕橫淫靡,道德淪喪,後雖有儒門聖人王莽力挽狂瀾,但奈何西漢朝廷已是病入膏肓,迴天乏力,儒門開創的禮儀盛世土崩瓦解,為避免被漢光武帝猜忌,儒門只得主動放棄廟堂之位,從此專心治學,不再參與朝廷政治。
儒門隱退造成的權力真空,引來各大門派的殊死相鬥,百年之後,道宗和釋宗脫穎而出,兩派愈現一山難容二虎之勢,好在道宗在中原腹地發展,釋宗則紮根西北河套地區,一南一北很有默契的以玉門關為限,互不侵犯,加之釋宗教義又以忍讓為先,不問紅塵,兩宗偶有摩擦,也在釋宗息事寧人之下,相安無事。
誰知江山多嬌,競引無數英雄折腰,東漢末年皇朝動盪,讓道宗龍虎山太平道,起了覬覦社稷之心,妄圖建立道宗之國,太平道掌教張角苦心經營數十年,在中平元年,率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三十六方,近三十萬教徒發動黃巾起義,漢室江山大半已入道宗之手。
然則天道惶惶,神機難測,張氏三兄弟雖道術通天,已是陸地神仙之境界,卻領兵無方,治國無謀,為禍二十餘年,敗於大將軍何進與各地豪強的聯手之下,從此,道宗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魏蜀吳三國均對其宣佈禁令。
無奈之下,道宗宗主左慈只能帶領殘存信徒,歸隱山林,傳承香火,但天公將軍留下的道宗之國理念,卻已是在道宗門人心中深深紮根。
從此,中原武林群龍無首,各大門派相繼依附豪強,血雨腥風數百年,司馬氏一族更是殘暴無比,毫不關心百姓之苦,竟發出,何不食肉糜?之音,人心渙散,比之西漢,有過之而無不及,君臣相殺之下,邊防癱瘓,終釀苦果,匈奴,羯鮮,卑,氐,羌相繼南下,五胡亂華,導致神州蒙難,生靈塗炭,更有北海薩滿教,借鮮卑之手,拓跋之力,入侵中原文化,大半江山,已無炎黃子孫,華夏文明立足之地。
有感於此,深受儒門之義薰陶的弘農楊氏之後,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北周上柱國、大司馬楊堅,向二宗一門發出天武令,號召三派為儲存華夏文明,出世救民。為蒼生計,三派核心機關,儒門文廟,道宗三清,釋宗菩提,會盟楊堅於洛水之上。有鑑於前塵往事,三派約定只在江湖行走,不參與廟堂之爭,得此一諾,楊堅大喜,旋即回到長安,逼迫北周靜帝宇文闡禪位於他,厲兵秣馬,準備出征北齊。
會盟之後,三派各行其是,儒門派出門下弟子充當說客,勸說武林各門各派保持中立,不參與宗廟之爭,各門各派懼於三派聯手之力,閉門謝客,不問世事。道宗則派出門下武技最強一派,龍虎山與釋宗達摩院羅漢會和,混入北齊首都鄴城,對薩滿教的天女進行暗殺,此時的薩滿教天女雖已是半神之境界,還是難敵先天乾坤功和不動明王咒的聯手,不得不丟下門人,隻身狼狽逃回北海。
功成之後,三派婉拒了楊堅的冊封之意,只承諾薩滿教再犯之時,自當挺身而出,衛道除魔。後雖因隋煬帝暴政導致天下大亂,但在二宗一門的約束下,天下各派均未參與門閥鬥爭。
烽煙過後,天下歸於李唐,廟堂之主易人,但三派還是恪守承諾,在這次因玄武門之變帶來的邊境危機中,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