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懷疑歸懷疑。

過程不重要。

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而從結果的角度來看,無疑是對清衍靜這邊有利的,所以,陸淵也就沒計較現場的格局問題。

歸根結底。

問題還是需要他來解決。

雖然說,浮屠古族內部的相互制衡已經很好了,起碼超過了他的設想,但只靠這種相互制衡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下面人依然有意見。

說的直白一點。

就像當年的孫十萬。

單純的制衡是沒有錯的。

但就是過度的制衡導致了他把自己的格局玩崩了。

不然的話,東吳還是有不少人才的。

就比如說周瑜。

能跟諸葛亮掰腕子的存在。

雖然被諸葛亮碾壓了,但問題是,被諸葛亮碾壓的人多了去了,能跟諸葛亮打的有來有回,甚至是在火燒赤壁時,心有靈犀的寫出火攻之策,已經足以說明周瑜的個人能力了,換句話說,就連司馬懿這樣的苟道強者都被諸葛亮打出了心理陰影,一場火燒上方谷,以至於出現了死諸葛嚇走活種達這樣的趣事,能跟諸葛亮過兩招的周瑜,論個人綜合能力,就算比不上司馬懿,也是不相上下的存在。

而且,以周瑜的謀略。

他是絕對不會背刺蜀漢的。

生氣歸生氣,不服歸不服。

什麼是大局。

他還是能分得清的。

對於蜀漢來講,也是對於東吳來講,只有他們聯手,才有推翻曹魏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曹魏全明星的陣容下,就算是後期的東吳,包括魯肅、陸遜在內的年輕將才,嶄露頭角,東吳單挑曹魏依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水戰跟陸戰是兩個領域,東吳沒有足夠多的騎兵,在這一點上甚至不如蜀漢,畢竟蜀漢是有騎兵將領的,雖然在建制上比不上佔據中原一帶的曹魏,也沒有虎豹騎這種精銳的騎兵,但在中原地帶,能跟曹魏展開馬戰的只有蜀漢。

因此,連蜀,抗曹。

這是周瑜必然會做出的選擇。

此一時彼一時。

為了勝算。

不得不這麼做。

這也是魯肅有水準的手筆之一。

就算最後分割利益不均勻。

以周瑜的謀略,也是必然不會對蜀漢進行背刺的。

說的直白一點。

東吳在蜀漢那邊是有原始股的。

以劉備的作風來看。

就算東吳真有一天打不過了。

投降了。

除了孫權一人之外,其餘人也不會遭受什麼清算。

畢竟,孫尚香曾是劉備的夫人。

雖然後期帶著阿斗回孃家。

然後,被雲哥攔住了。

但一日夫妻百日恩,如果孫尚香跪在劉備面前,甚至都不用說做到那個地步,哪怕是跪在門外,就算劉備想殺孫家,也只會誅殺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