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煜捨身赴死的忠義,傅庚以身報恩的赤誠,以及續娶再蘸之婦隱含的香豔與浪漫,讓這件事在元和十四年的京城乃至於整個大漢朝久久發酵,各大書場更是以此事為藍本,編出了不少段子,以饗聽眾們那一顆八卦之心。

而傅庚在士子中的名聲,也因此而一下子響亮了起來,人皆道他乃是大仁大善大智大勇之人,更兼胸襟廣闊,遠非常人可比。

就連傅庚的師尊——大儒解方,亦親來參加了傅庚的婚禮,還沾濃墨、鋪雪紙,親手寫了一個斗大的“仁”字贈予傅庚。

因在河道貪墨案中立下首功,在傅庚成婚之前,聖上便重賞了傅庚,還破格擢拔他升任浙江寧波府知府。

傅庚連跳兩級不提,還是去了江南最富庶的地方為官,聖上對其一片愛護培育之心,只要有眼睛的人不會看不到。

而以傅庚出任寧波知府之事為由,京裡又引發了一場新的動盪。

不過,這場動盪百姓們知之不多,其對官場的震動卻極其巨大。

後世史學家將之稱為“元和吏治”。

這次動盪的起因便在傅庚被破格擢拔後,其恩師解方之子,時任吏科都給事中的解駿,便以朝中理應多多任用年輕官員、寒門弟子,並實施“流官制”為論點,向聖上遞了一份摺子。

在摺子裡,解駿痛陳本朝吏治之弊,如任人為親、世族盤踞,要衝富庶地區的官員以各種手段長期留任,抱團成勢,導致中央的指令到達地方後根本不能被有效執行。

又以河道貪墨一案為例,指出江西一地官員沆瀣一氣,形成“窩案”,地方權力及勢力盤根錯節,最終釀成大漢朝開國以來最大的貪墨案件。

此外,寒門弟子晉升無門,非世族大族門生為官無望,多少才志之士只因出身低微,只能一輩子虛耗於底層而無晉升希望。

最後解駿指出,若要打破而今地方與中央形成的隱約對抗局面,打掉各地方抱團成勢的陋習,便必須破格提拔人才,多多任用像傅庚這樣有膽有識的年輕人,並多讓那些身後並無家族勢力的寒門弟子為官。

同時,對一定層級之上的官員實行“流官制”,官員連任最長不得超過三年。

如此方可破除陳規、革新吏治,才能避免河道貪墨案再度發生。

這份不過五百餘字的摺子遞到聖上跟前,直如巨石入水,在大漢朝的官場掀起了滔天巨浪。

內閣首先便跳出來反對,道官員任用只以政績考評為要,若論及其他對那些兢兢業業為官者是為不公。

對於晉升寒門子弟這個敏感話題,內閣卻繞過不提。

畢竟那解方乃一代大儒,自己又不做官,門生一大堆,底氣足得很。

雖有個兒子在六科任職,可也只是個七品的小官,說不做就不做,也無甚可惜。

可是,這些閣老大臣們卻多多少少要仰仗各家世族的力量,因此他們對這件事一致保持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