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滅夏倒計時

當吳玠、吳璘、劉錡等率領西北軍的一眾大將來到元大都後,他們給江鴻飛獻上了一個攻略西夏的可行計劃,也就是吳玠提出來的:“先定橫山,再逐西夏。”

橫山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如同一條巨龍橫臥於西北邊陲,守護著西夏的門戶。

談及橫山,不得不回溯至那些年宋夏之間那場曠日持久的較量,其核心,正是這片橫亙於陝西北部的廣袤之地。

橫山,一條天然的脊樑,橫貫千里,地勢之險,世人皆知。它不僅是一道地理上的屏障,更是兩國命運的分水嶺。其北,是西夏的疆域;其南,則屬大宋的懷抱。

這片土地,對於西夏而言,是其立國之本,是其東進中原的橋頭堡。

想當年,宋真宗的一念之差,將橫山及靈、夏二州拱手相讓於党項領袖李德明,這一舉動,無疑為西夏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橫山之所以成為西夏的心頭之肉,原因有四:其一,此地山川壯麗,河流縱橫,無定河、大理河、吐延河、白馬河等宛如血脈,滋養著這片肥沃的土地。農業與畜牧業在此並駕齊驅,成為西夏的重要糧倉和兵源基地。

其二,橫山東部的茶山、蕸蘆山,是西夏鹽鐵的重要產地,自給自足,無需外求,大大增強了其戰爭潛力。

其三,世代居住於此的橫山羌族,勇猛善戰,他們對西夏的忠誠與熱血,是西夏軍隊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其四,橫山之地,易守難攻,西夏利用此地理優勢,修築了數百座堡寨,成為宋軍北上的天塹,同時也阻斷了中原王朝自天水至大同的交通要道,使得中原的軍隊陷入被動。

反觀趙宋王朝,自從失去橫山後,其西北防線便如同失去了屏障,鄜、延、環、慶、涇、原、秦、隴等州縣時刻處於西夏的窺伺之下。

宋軍機動性不足,救援遲緩,往往只能分兵駐守,給了西夏逐一擊破的機會。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戰,皆是李元昊利用機動優勢,以眾凌寡,讓宋軍嚐盡了苦果。

更為嚴峻的是,失去橫山這一前線補給基地,宋軍進攻西夏時,不得不依靠民夫穿越茫茫瀚海,運送糧草。一旦補給線受阻,便只能無奈撤退,進攻之力大打折扣。

正如哲宗元符年間曾布所言:“若得橫山、天都,則功業非凡。我師常為西人所困,皆因出界即入沙漠,無水草,無人煙,未及敵而自困。西人則依託橫山,聚兵就糧,犯我邊境,屢有斬獲。”

此言道出了橫山對於宋夏戰略態勢的深遠影響。

橫山不僅是宋夏兩國的地理分界線(如今也是元夏兩國的地理分界線),更是兩國命運交織的見證者。

可以說,誰能掌握橫山,誰就能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博弈中佔據先機。

隨著時間的緩緩流逝,趙宋王朝的統治者逐漸洞悉了戰略的微妙,范仲淹、韓琦等智者率先倡導,掀起了“橫山戰略”的序幕。

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堡壘之戰,宋軍在橫山腹地穩步構築防線,以堡連堡,逐步壓縮西夏的生存空間。

元豐年間,宋軍大舉西征,不僅穩固了自身的防線,更是將西夏的眾多據點納入囊中。

隨後,李憲憑藉對地形的深刻理解,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戰略,構築起一道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至哲宗朝,章楶接過前人的接力棒,將“橫山戰略”推向了新的高度——淺攻進築,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戰果。

數十年的戰略演進,每一次調整都是對前次失敗的深刻反思與智慧結晶,最終鑄就了對西夏的致命威脅。

自仁宗至徽宗,橫跨幾代君王的努力,趙宋王朝在橫